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姓名:余雪
院校:四川美术学院
专业:陶艺系
作品名称:蚕民1
陶瓷 约22500g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作品以《蚕民》为题,是以蚕茧的造型为主要的作品形态,并借用 天然原始的材料进行后期装饰。选蚕茧作为毕设方向是源于童年养蚕经历,儿时 就被幼蚕软糯的身体与不屈的精神所触动。从蚕到茧,是段痛苦的过程。生命也和蚕茧一样,脆弱却又不容放弃,也会有很多不测的遭遇,也是对环境无可奈何的忍耐,顽强生存着。把陶瓷材料这种媒介与蚕的灵魂相结合,并用可进入空间式的展示方法,使观者能够全身心的感受到生命、时间、命运的交织。成千个小生命抗争束缚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力,两种材质互相纠缠依附的复杂关系的沉思,都倾注在无限重复叠加的放格子符号中。作品的形态与真实的蚕茧是一比一的比例,再加上搬照了原本养蚕的器具,视觉上给人真实的感受,也因为人与“蚕茧”之间的共通性,达到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真实,也是心灵的真实。
作品名称:蚕民2
陶瓷 约22500g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作品以《蚕民》为题,是以蚕茧的造型为主要的作品形态,并借用 天然原始的材料进行后期装饰。选蚕茧作为毕设方向是源于童年养蚕经历,儿时 就被幼蚕软糯的身体与不屈的精神所触动。从蚕到茧,是段痛苦的过程。生命也和蚕茧一样,脆弱却又不容放弃,也会有很多不测的遭遇,也是对环境无可奈何的忍耐,顽强生存着。把陶瓷材料这种媒介与蚕的灵魂相结合,并用可进入空间式的展示方法,使观者能够全身心的感受到生命、时间、命运的交织。成千个小生命抗争束缚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力,两种材质互相纠缠依附的复杂关系的沉思,都倾注在无限重复叠加的放格子符号中。作品的形态与真实的蚕茧是一比一的比例,再加上搬照了原本养蚕的器具,视觉上给人真实的感受,也因为人与“蚕茧”之间的共通性,达到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真实,也是心灵的真实。
作品名称:蚕民3
陶瓷 约22500g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作品以《蚕民》为题,是以蚕茧的造型为主要的作品形态,并借用 天然原始的材料进行后期装饰。选蚕茧作为毕设方向是源于童年养蚕经历,儿时 就被幼蚕软糯的身体与不屈的精神所触动。从蚕到茧,是段痛苦的过程。生命也和蚕茧一样,脆弱却又不容放弃,也会有很多不测的遭遇,也是对环境无可奈何的忍耐,顽强生存着。把陶瓷材料这种媒介与蚕的灵魂相结合,并用可进入空间式的展示方法,使观者能够全身心的感受到生命、时间、命运的交织。成千个小生命抗争束缚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力,两种材质互相纠缠依附的复杂关系的沉思,都倾注在无限重复叠加的放格子符号中。作品的形态与真实的蚕茧是一比一的比例,再加上搬照了原本养蚕的器具,视觉上给人真实的感受,也因为人与“蚕茧”之间的共通性,达到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真实,也是心灵的真实。
作品名称:蚕民4
陶瓷 约22500g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作品以《蚕民》为题,是以蚕茧的造型为主要的作品形态,并借用 天然原始的材料进行后期装饰。选蚕茧作为毕设方向是源于童年养蚕经历,儿时 就被幼蚕软糯的身体与不屈的精神所触动。从蚕到茧,是段痛苦的过程。生命也和蚕茧一样,脆弱却又不容放弃,也会有很多不测的遭遇,也是对环境无可奈何的忍耐,顽强生存着。把陶瓷材料这种媒介与蚕的灵魂相结合,并用可进入空间式的展示方法,使观者能够全身心的感受到生命、时间、命运的交织。成千个小生命抗争束缚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力,两种材质互相纠缠依附的复杂关系的沉思,都倾注在无限重复叠加的放格子符号中。作品的形态与真实的蚕茧是一比一的比例,再加上搬照了原本养蚕的器具,视觉上给人真实的感受,也因为人与“蚕茧”之间的共通性,达到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真实,也是心灵的真实。
艺术家简介:23岁,四川遂宁人,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2014级陶艺系。在校期间,主要学习陶瓷的理论与创作技法,学习掌握陶瓷烧成工艺,并学习纤维,玻璃等不同的材料创作;同时2017年获四川美术学院励志奖学金 2016年玻璃作品《暗礁》获四川美术学院本科年展优秀奖 2017年作品《暗涌》参加ARTOPIA(埃托比亚)国际艺术交流季·[瓷语金声]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作品展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