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写·生”展览海报
(雅昌艺术网)2018年6月16日下午,“写·生”展览在本来画廊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郭海强、陈立民、闫冰、曹雨、苑瑗 、厉槟源六位艺术家的40余件作品,通过作品呈现艺术家各自的创作现场,以不同的视角追问“写生”可以是怎样的一种创作状态,意图探寻艺术创作中感知的真实性和本能的感悟能力。
“写·生”展览现场
本来画廊创办人陈侗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写·生”作为本次展览的标题,暗示着与展览的内在命题之间处于形似的关系,对应着从典型的真写生到非典型的假写生之间的观念跨度。我们在“真写生”当中看到的是试图恢复绘画本能的一种观念,在“假写生”当中看到的是通过“写生”来激活其他的另一种观念。艺术家处于能够不同程度碰触到“写生”的两端,不求追求的一致,但求拒绝的相同。
“写·生”展览现场
当绘画的写实功能退居二位,“写生”中重要的不再是再现,而是强调创作时的在场。艺术家对现场感受的内化转译是本次“写·生”项目关注的核心。本次展览从“写生”的基本动作,即“活的描绘”出发,发掘不同观念下的不同结果,因此人们所看到的将不会是向“写生”的一般定义的靠拢,而是从它那里出发的对新的疆域的拓展,是出征而非回师。
郭海强作品《秦岭沣峪口》系列展览现场
艺术家郭海强描绘秦岭的风景画有的作于途中,骑行路上来了兴致就直接画在画板上,有的作于事后,在现场未完成的画稿上增补。虽然后者与传统意义上的“写生”已有不同,但郭海强认为,“它还是一种写实的概念,我画的还是那个时候。只不过我是在回忆当时的状态中作画,是以一种现场的紧迫感和这种很优雅地回忆的方式一起来完成我的写生。”他认为“写生是要去表现一个你看到的真实,而不是一直以先入为主的那种审美为既定标准。”
陈立民作品展览现场
陈立民 《海螺》 水彩纸本 50x50cm 2017
陈立民 《书架之三》 水彩纸本 30x30cm 2015
艺术家陈立民的作品都是生活中普通平常的事物,但这些事物必定是触动了她的内心,或回忆,或情感的寄托,或为此事物点点滴滴的感动等等。她认为,当她在摆静物时,静物、艺术家、画面之间已经形成了相互的关系,但这之间的联系和转换的过程无法诉诸语言。“我理解的在场,亦是此时此刻此地此人。画画的时候,我必定会尽量放下那下笔之外的情感。”
闫冰作品《白桦》展览现场
艺术家闫冰的作品《白桦》包括影像、照片、油画三种类型,但都针对同一个对象。影片中记录的是他砍伐一棵树的过程,他“有意侧重写生行为具有的暴力属性,比如狩猎,打劫,刺杀,摄魂。”随着时间的累积,树的形态发生着改变,闫冰以油画记录下其中的三种形态。他说,“我认为的写生不单纯是再现或记录,而是对事物的改写和揭示,写生者在凝视将要写生的对象时,携带了大量自身的认知经验和目的,它从来不是客观的,这里边的关系隐秘复杂。”
曹雨作品《粒粒皆辛苦》
曹雨 《面壁》 青铜着色 100x80x2.5cm 1/3 2018
在刚刚过去的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中,艺术家曹雨荣获了“年度青年艺术家”奖项,她的创作涉及到多种媒介,包括摄影、影像、绘画、雕塑、装置和行为艺术,她的艺术实践主要探讨身体、性别、身份等问题。曹雨自述,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对写生并不感兴趣,认为那是一种被动的、常规的、“走手不走心”的形式,她认为,“这一描绘的行为本身,是一种对于物质的追随,它非常具体并且极具物质感,很像做雕塑时对雕塑泥的每一下揉捏和塑造,更像是超写实手法呈现的却是抽象结果。”此次展出的作品“避开了采风或者作业式的写生模式,以个体的疑问与反观,将对物与景的写生转换为概念性的创作。或许此种‘躲避’可以‘悬置’或‘打破’那些固有惯性。”
苑瑗作品展览现场
艺术家苑瑗展出的是一系列肖像作品,如何通过写生用简洁的处理方式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以及画面与现实的距离感是她写生冲动的来源。她的创作方式是截取模特(图片)的局部,以一系列的形式出现,希望传达一个群体的感觉,而这与肖像写生恰好相反。
厉槟源作品《一个人的春晚》展览现场
厉槟源作品《东海岸线(朝鲜半岛)》展览现场
艺术家厉槟源的《一个人的春晚》是2017年大年三十晚全国人民看着央视的时候,他在央视大楼以现场写生的方式观察这个建筑物,以此度过春晚所做的作品,《东海岸线(朝鲜半岛)》则创作于2018年大年三十深夜。厉槟源表示,“这两个作品都不是以视觉美学为最终诉求,而是基于时间、地点、情感,用具体的行为方式来作为绘画语言表达,通过与社会周边环境的排演,试图让‘画面’容纳更宽泛的信息。”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7月28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