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马伯庸老师18年推荐阅读书单《书法没有秘密》我在重庆逛一个独立书店时,走过一面接天连地的大书架。上面的书都是侧摆,只能露出书脊。在这种摆放之下,封面和腰封丧失了全部优势,只能靠书名来赌一赌读者的兴趣。
我一眼就注意到了这本书。它太醒目了,不是因为书名,而是因为装帧。它的封面与封底边缘都是米黄色,而书脊却是黑色的,那种墨拓式的黑,深浅不一,其上还隐有运笔痕迹。我把它抽出来,发现里面每一页的边缘,都是如此风格。远远看去,还以为是某本碑帖。以装帧而论,算得上是我18年见过最具匠心的一本。书的内容,比装帧更棒。
我一直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但自己写字特别丑,因此唯独对书法这一项运动敬而远之。不过这本讲书法的书,我只读了一个开头,便被吸引住了。
作者在序言里开宗明义,明确表示要放下学术身架,写一本普通人愿意看、看得懂的书。这本书其实是2012年出版过的,作者觉得架子还是端得有点高,于是在2017年又改订了一版。而书中具体的内容,如作者所言,“它本不是为依样画瓢、雕虫刻符而作的,分崩离析的笔法要诀,复杂琐碎的写字技术在这里不是重点。”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本教人写字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导人审美的建构之书。它就像一位大师带着你走近博物馆,在展品长廊里徐步缓行,娓娓道来,把历朝书法作品作为一条完整的理念源流,再将历代大家置身其中,于是师承何处,突破在哪,何以为大众所推崇,一时间分剖得清清楚楚。愚钝笔劣如我,也能略微感应到一点书法之美。
苏轼评文有过一段话:“凡文字,少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 ——意思是到了一定境界,文字虽然复归质朴,却能让人感受到后面那股沛然的底蕴。这本书的文笔,与这个境界庶几近之。作者的笔法很简单,没有那么多云山雾罩的形容词,有一说一,近乎白话。但言谈之间,掌故信手拈来,自身又有深厚阅历,谈完古人,又能讲一段自己亲身经历,让人读之觉得说一藏十,力透纸背。
比笔法更难得的,是作者的通透态度,比如他谈及什么是书法时,说有个教授很绝望地说日本是书道,中国是书法,传承比人低了一筹。作者的态度却很淡然:“日本对书法怀有敬意,值得我们尊重。但不必认为日本把书法叫书道,就觉得高不可攀。书法在中国虽不称道,但在锤炼笔墨技巧和追求精神境界两方面从不偏废……书法的道是书法自身的规律,这个道,不管你是否口称它,只要你追求书法的法,就会得到书法的道。”
同时作者也对古人保持一个清醒态度。比如在《笔法与结构》一章里,他谈到钟繇想学蔡邕的笔法,可韦涎却不肯给他看真迹。等到韦涎死后,钟繇盗墓把蔡邕的字偷出来,才得其精髓。他有一个弟子宋翼,总写不好字。后来钟繇死后,宋翼从老师的墓里盗出《笔势论》,书法水平才突飞猛进——作者觉得这是瞎扯淡,不符合教育规律。老师手把手都教不会,自己偷个帖子就弄明白了?然后借此说起学书法该如何起手,句句平实,皆是干货。
现在给普通人看的文化书很多,或戏谑如段子,或严肃如教科书。这本书的分寸掌握得极好,读之如饮醇酒。如果说2018年我只能推荐一本书的话,那就是这本无疑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