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琉璃阁古玩记(FuxiMarket)
关键词:艺术收藏品、宋代名窑瓷器、哥窑
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古人称陶瓷为瓯。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以前人们把用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称作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哥窑青釉弦纹瓶】
哥窑青釉弦纹瓶,宋,高20.1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9.7厘米。
瓶撇口,口沿隐现酱紫色,细长颈,扁圆腹,圈足。
颈及肩部凸起弦纹4道。
器里外及底心满釉,釉面开"金丝铁线"片纹。
底足露胎处呈酱褐色。
此瓶颈部细长,腹部虽鼓而不显臃肿,整体具有一种纯朴、典雅的艺术效果。
弦纹瓶是典型的哥窑产品,造型端庄秀美,"金丝铁线"片纹和器身凸起的4道弦纹使单一色釉增添了起伏变化,更具韵律感。哥窑瓷器传世不多,现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瓷器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因其胎体中氧化铁含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熔融垂流,釉层变薄,遂隐现酱紫色胎骨。
此物件现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哥窑窑址】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
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
【哥窑特色】
哥窑的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哥窑特征】
开裂。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了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钱交织切割,术语叫做"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呈微紫色,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透满裂纹。
【哥窑鉴定】
裂纹。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
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
瓷胎满釉器有"紫口"而无铁足。
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
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釉色。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
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底足。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攒珠聚球。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

【哥窑碗】
哥窑碗,高7.5厘米,口径19.8厘米,足径5.6厘米。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
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哥窑葵花洗】
哥窑葵花洗,高3.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8.8厘米。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花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
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
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此器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哥窑青釉菊瓣式盘】
哥窑青釉菊瓣式盘,宋,高4.1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5.6厘米。
清宫旧藏。
盘通体作14瓣菊花形,弧腹,圈足。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灰青色釉,釉面被"金丝铁线"般开片纹所分割。足底无釉,露出黑色胎骨。
中国古代艺术家和陶瓷工匠在设计陶瓷造型时,善于从大自然动、植物中获得灵感,蛙形、虎形、葵花形、菊花形等造型屡见不鲜。
这件菊瓣式盘造型规整,青灰色釉素裹,交织如网的开片纹妙趣天成,堪称古陶瓷模仿花朵造型的典范。

【哥窑青釉鱼耳炉】
哥窑青釉鱼耳炉,宋,高9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6厘米。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
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
造型古朴典雅。
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
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此件鱼耳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
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
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
本文由“琉璃阁古玩记”发布,2020年5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