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中的身体和亲密关系 | 张宇凌《竹不如肉》新书分享会

 

 

艺术中的身体和亲密关系

——张宇凌《竹不如肉》新书分享会

 

嘉宾:张宇凌、蒯乐昊

 

时间:9 月 12 日(周六)14:00-16:00

地点: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 1F

(杭州市远洋乐堤港文化体验区B103)

 

主办方:中信·湖岸、单向空间

参与方式:活动免费

*活动结束后安排有作者现场签书环节,需凭单向空间购书小票签书,请读者朋友知悉

 

【活动介绍】

 

亲密关系不仅是艺术表达的穴位,也是每个个体一生的关窍。艺术创造中的身体,产生于亲密还是疏离?制造了连接还是对抗?

在《竹不如肉:西方古代艺术史上的权力和身体》这本书中,进入了这些问题属性不明的边缘地带:身体中既有权力也有亲密,而亲密中同样自带身体和权力。

《竹不如肉》的书名来自陶渊明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的描述“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是听乐伎表演的时候,丝弦乐器不如吹奏乐器,吹奏乐器不如人声歌唱,是中国传统中不太多见的把生理性的身体排在第一的认可。

本书中的文章则从古代西方历史中选取了不同的视觉产品,将它们和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相联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联系起来,根据它们的特性探讨了艺术、身体和权力的关系。

从公元前三千多年到今天,从埃及、希腊、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到中国,这本书期待着制造另类的视野,在艺术史(甚至更大的历史)中穿凿隐秘的“虫洞”,搭建不同时空的通路。带领读者看见古代雅典的人民英雄雕塑在工体北门隐现,听见耶路撒冷的审判在《憨豆先生》的插曲里回响,闻到身体精油的芳香从古希腊运动馆直达你的健身房……


古雅典的民主始于一对同性爱人的爱情?

 

 死亡更容易让雅典人催发思考而不是感到悲痛,最极致的例子就是苏格拉底伴随着滔滔宏辩让毒液流遍自己的全身。

 

 

 

《哈里斯托盖敦和哈尔摩迪厄斯》,罗马时期复制品,仿公元前477年克里提奥斯和内西奥特斯创作的青铜像,后者又仿在公元前480年被劫掠的安提诺的青铜像,大理石,高1.9米


在古希腊拥有好肉体才是好公民?

 

古希腊人追求符合最高理念的美:优雅,理性和均衡。一个英雄人物远远看上去像是激愤紧张的;走近细看,会发现他们的面部是永恒的平静庄严的,甚至甜美的。


2002年,在柏林埃及博物馆举办的森特·玛埃萨和纳芙蒂蒂展

 


三千多年前的埃及王后后来成为20世纪20年代前卫艺术的偶像,并被卷入一场间谍活动?

纳芙蒂蒂——这个美人儿让每个人都明显感受到吸引力,但我们往往不理解自己爱她的原因,仿佛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携带引力场的星球。她全身棱角,无可拥抱,有如一件几何形的武器,一个鲜艳的宗教符号。她有着威严的眼线,却没有让人渴望的眉毛。她的魅力并不来自性感迷人,而是来自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则出自她生命的激烈度和强度,被简化和抽象到了极致,让你至今都说不上来她是什么样的人:一种在经历过没有色彩的残酷世界后,不论多鲜艳的色彩都⽆法挽回的冷漠,一种恐怖的意志魅力。


9 月 12 日(周六)14:00

《竹不如肉》作者、艺术史研究者张宇凌

《南方人物周刊》总主笔、艺术评论人乐昊

做客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和我们一起从亲密关系这个第三新视角,来看看艺术史、身体、权力和个体。

 

【嘉宾介绍】


张宇凌

 

艺术史研究者和写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巴黎一大,艺术史暨考古学系博士。长期为《三联生活周刊》《新知》《单读》等杂志撰写艺术史专栏,曾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现为北京金杜艺术中心总监,“艺食团”金杜艺术俱乐部创始人。著有《竹不如肉》、《唯美主义》,译有《中世纪社会》、《微精神分析》、《是从中国我给你写信》、《康德与伯格森解读》等。


蒯乐昊

 

《南方人物周刊》总主笔,艺术评论人,业余写小说和画画。

 

【相关图书】

 

《竹不如肉:西方古代艺术史上的权力和身体》

作者:张宇凌

中信出版集团·湖岸  2020,1


从古埃及的《纳芙蒂蒂王后胸像》、古雅典的《握手言别》雕像、古罗马的《忧郁的罗马人》雕像,到中世纪的《夫人与独角兽》壁毯、文艺复兴时期的耶稣造像和艺术审查,再到现代的西尔维娅•斯莱的女性主义画作,作者以其独特视角选取了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些名作,并透过作品解读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带领我们展开了一段大开眼界的艺术之旅。


作者着重于探索身体、性别、情欲等观念的演化及其与权力和政治的关系,尤其是人性与规范的互动。除了学术性的文字,作者也在其中加入了个人化叙述,使得整本书顿时变得鲜活起来。


【名家推荐】


真正的研究者只研究让她着迷的东西。张宇凌以理性的态度回溯那段理性尚未萌芽的历史,让我们记起生命的本能。

——姜文(演员、导演)

 

对我而言,这是一段大开眼界之旅。张宇凌的行文细腻、广博且锐利,充满反常规的洞察。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我还清楚记得《竹不如肉》书中一些文章的编辑过程,哪段文字对应哪些图片,哪张图片太小了,要到哪里找大图。编辑其实就是替读者先看一遍稿子,在这个过程中,我喜欢上了艺术。希望张宇凌这本书能让你更喜欢艺术。

——苗炜(作家、编辑)

 

我对张宇凌写作的艺术史,喜欢之外,还有信任。这种信任源于她文章中细密结实的知识底蕴,也源于她精神结构里的一种特殊的乌托邦性:活在艺术中,理性地燃烧,冷静地沉迷。

——曾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竹不如肉》以非常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西方美术史上的诸多经典作品,以及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加深了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

 

《竹不如肉》阅后,乃知艺术也洞穿人性。艺术史,是一曲权力和美、欲望和温情、身体和眼睛、荆棘和王冠……变奏的冰与火之歌。

——唐克扬(建筑师和建筑史研究者、写作者)

 

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曾经说过,我们必须通过故事来理解这个世界。《竹不如肉》成功证明了这一点:张宇凌如同小说家一般,选取恰适的视角,用精彩的故事将读者拉进西方古代艺术世界。就这样,艺术史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而成为一段脑力激荡的愉悦旅程。

——btr(作家)


 

 

 

地址:

杭州市拱墅区丽水路 58 号

远洋乐堤港二期 B103 B201

 

电话:

0571-86628356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