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君宝26 于 2017-8-4 22:09 编辑
“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磐、薄如纸” (明张应文《清秘藏》)和“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 明曹昭《格古要论》)是流传最广,并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关于柴窑的文字记载,其中有对柴窑瓷器的釉、胎、底足特征的描述。
曹昭对底足的描述是“足多粗黄土”,按现在的话说是“底足有很多粗黄土”,粗黄土是相对于细黄土而言,只是颗粒粗大一点,肉眼可见颗粒(见图1、图2)。从图1、图2可见,底足上有一层酱色护胎釉,护胎釉上粘有很多颗粒大小不一的粗黄土,应该是烧制工艺造成的,原因是底足和烧制器具之间铺有一层粗黄土。
“声如磐”描述的是敲击发出的声音如磐石,也说明了胎质很致密。从底足部分露胎处可见(图3),胎体已经凝结,看不到颗粒感,颜色和质感如天然的玛瑙。
“青如天、明如镜、滋润细媚有细纹”是文献对于釉质特征的描述,天青色、明亮如镜、滋润如玉、精细娇美、有细微的纹路。实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图4的釉质表现是否符合文献记载的描述?
作者:张君宝26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