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感动中国的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教授桂希恩

总理27日下午3时在谈到医生们的医疗作风时,特别提到了武汉大学附属医院的桂希恩教授的事迹。温总理表示,我们需要这样的医生,需要这样的医德。我们不仅要搞好制度建设,而且要推崇高尚的医德风尚。

  [温家宝]其实,我也受到医生们的医疗作风的感染,我认识的医生不是很多,但是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我非常想在在线访谈上宣传一下他。他是武汉大学附属医院的桂希恩教授,是防治艾滋病的专家。他为了调查艾滋病的情况,走遍了祖国各地,甚至因为一些误解而受委屈。但就是这样一位医生,许多艾滋病病人把他当成朋友。

  [温家宝]我到他家去过,艾滋病病人到他家里吃饭,他们同桌吃饭,在他家里留宿,他们夫妻两个人睡在地上,而把床让艾滋病病人睡。

  [温家宝]有一件事情我尤为感动,他有一次带一个护士去给一个村的居民进行血液抽血化验,护士不小心把自己的皮肤刮破了,他心里十分不安,很快就让医院给这位护士检查,当发现没有问题的时候他放心了,但从此以后,成千上万的抽血实验都是他自己来做,我们需要这样的医生,需要这样的医德。我们不仅要搞好制度建设,而且要推崇高尚的医德风尚。
 
 
 
 
 
 
网络检索和编辑
 
 

人物简介

  桂希恩,68岁,武汉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两次赴美国进修学习。八十年代末被国家卫生部授予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称号。

  1999年,桂希恩发现了中国艾滋病第一高发区——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20042月,他因在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上的杰出贡献,成为第4贝利-马丁奖的获得者。20046月,他从中南医院感染科主任的位置上离职,主要负责湖北省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的工作。

  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04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活动中,桂希恩被评为十大年度人物之一。颁奖词对他是这样评价的:一个教授做的五年,可以影响中国五百年

 

 

总理的嘱托让他潸然泪下

  中国的抗艾事业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前天上午10时,一名20岁左右的男性志愿者在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了我国第一支艾滋病疫苗(或安慰剂)。

  这是国内首次开展艾滋病疫苗临床研究,标志着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已与国际同步。

  2004年,中国政府在艾滋病问题上表现的卓识和远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而这一切,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桂希恩教授的努力密不可分。

  上月,中央电视台授予桂希恩教授“2004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04年6月11日,在湖北考察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登门看望了桂希恩。总理握着桂教授的手说:“我从电视上了解到你。你的事迹令我很感动,你是一个好医生。谢谢!”就是这样一个有良知的好医生,感动着共和国的总理,也感动着每一个普通的人。

  今年农历初一早上,河南上蔡县一位医生给桂教授打来电话拜年,并告诉他:“温总理年三十到咱这里来了!”这位医生就是当年告诉桂教授文楼村很多人得了不知名“怪病”的人。

  当天晚上,桂希恩早早吃过晚饭就和夫人高秉兰教授一起坐到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希望你们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给他们(指艾滋病人)更多的帮助。我拜托你们了!”当他听到温家宝总理对当地干部这样的嘱托时,桂希恩百感交集,两行泪水从他那苍老的脸庞上滑落。

  桂教授在过年的几天里……

  大年三十——

  武汉大学的领导今天到桂希恩的家里来给他拜年,然而桂教授却差点与他们争执起来。原来武汉大学准备推荐桂希恩参加院士的评选,就与中南医院院长商量,院长说,要先征求他的意见才行,以前医院推荐他参加教授评选,他曾认为自己资格不够没有申报,几年后觉得条件成熟了才提出申请。

  果然,在桂希恩家里,还没等武大领导把话讲完,桂希恩连连摆手:自己的业务水平离院士相差太远太远,也没有精力准备这些东西。他说,医院腾出一层楼还配了几个助手让他一心搞艾滋病研究,足够了。

  大年初二——

  一大早,桂希恩就来到了办公室。远在河南的高耀洁给他寄来了一部书稿清样《“艾滋泪:中国艾滋病的预防与调查”》,让他作序。“因为大家的心愿都是共同的”,桂希恩认真地为这本书写序并高度评价高耀洁。

  但是桂希恩把自己的名字从书稿上划掉了。他写了一封短信,讲明自己这样做的原因,一是对此书他没有做任何事,署名无异于剽窃,二是在防治艾滋病上,他与高耀洁的观点有些不同。

  这一天,桂希恩远在广东深圳工作的儿子回来过年,他却没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他。

  大年初三——

  今天,桂希恩和夫人高秉兰教授一起去看了他三姐留在武汉的一处房子。桂希恩想把房子维修一下,给那些到武汉来培训的乡村医生住。“下面总有人来,住酒店太贵了,还是省更多的钱留下来用在给病人身上吧!”桂希恩说。

  今年3月,湖北省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将在湖北省的随州、浠水等地办一个培训班,桂希恩希望这个班比过去有所拓展,鉴于农村目前的情况,他准备把除了艾滋病以外的传染病和地方病也讲一讲。查资料和写讲稿占去了桂希恩过年的大部分时间。

  ……在过年的几天里,桂希恩对发生在文楼村的一些事情始终放心不下。上个月他刚从河南上蔡县文楼村回来,发现了两个让人非常忧心的事情。

  一是村里修了二十三个水塔只有几个能使用,自来水管接到家里,但许多村民仍然没有用上水,原因是村民与有关部门在交纳水塔抽水费上发生分歧,村民认为应该由政府包下来,而有关部门又不愿意。桂希恩担心水管再不使用就要生锈,反而对村民健康不利。

  再就是村里不少患艾滋病的村民病倒了,主要原因是当地的医生注重的是避免并发症的机会性感染治疗,而不是针对抗病毒的治疗。患者担心副作用,消极接受治疗。桂希恩一直考虑着如何说服当地的主管部门和医生改变治疗方法,让村民自觉接受,最终实现改变和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的初衷。

  利用春节,桂希恩还撰写了有关加强我国儿童艾滋病防治和阻断母婴艾滋病传播的两篇文章。他意味深长地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家里的投入远远超过捐赠

  投身艾滋病防治工作之后,桂希恩开始接受社会捐赠,每一笔捐赠和去处他都造册登记,并向医院报帐,累次超过了10万元。有一次他不小心说漏了嘴:“我们家庭投入这个事的钱要比捐赠的钱多得多。”

  “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钱,钱也不是人生的全部。”采访中,桂希恩反复讲着这样一句话。他说:“我现在的钱(工资)已经够多了,生活上够用就行。”以前,他为了节省1.2元的车费,在去湖北省疾控中心汇报时,总是骑自行车前往;后来坐公交车;现在有时也打的……“时间很紧啊”。

  外界称,“桂希恩从来不到医院报销路费”。桂希恩说,这种说法有些夸张,准确的表述是,“我自己下基层的费用都是个人掏。”

  他曾数十次去河南,为500多名艾滋病高危人群做过检测。不仅往返路费和住宿的费用是他自己出,就连其中许多病人的检测费用都是他自己支付!至今已有100个艾滋儿童和艾滋病人接受过他的资助。

  桂希恩对病人非常慷慨,可他对自己却非常苛刻。走进桂希恩的家,没有人会相信这个有着海外关系的、大学教授的家,书柜是六十年代的,桌子是七十年代的,椅子是八十年代的,就连最值钱的“家当”也不过是一台25英寸的彩电!墙壁不但没有任何装修,刷的还是卫生漆,油漆的颜色还新旧不同。

  文楼村的艾滋病病人程金在武汉治疗时,看到桂教授竟无一件像样的衣服,心里十分难过。在离开武汉前,他特地将媒体捐赠给他的一件崭新的衬衣悄悄压在桂教授的枕头底下,并在纸条上写下留言:“作为一个专家,您的穿着也不比我好,这件衣服您留着比我更有用。我知道当面给您,您不会接受,所以在临走前将衣服放在您的枕头底下,只有这样才能再次表达对您的感谢……”

  去年2月28日,欧洲著名银行家马丁·哥顿先生亲赴武汉,把专门用来表彰对中国艾滋病教育和预防治疗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贝利-马丁奖”颁发给他。桂希恩当场就宣布把“贝利-马丁奖”的奖金5000美元拿出来投入到艾滋病防治工作。

作者:js20268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