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论“拍马”
刘晓林
中国人喜欢吹捧自己,也会吹捧别人。但吹捧别人的时机不多,除非别人对自己有助。这样“拍马”便诞生了:过度吹捧别人。
为什么把别人过度吹捧别人称之为“拍马”呢?人高马大,中国词汇里有这样的“提炼语言”,并且影响了中国人太长的时间。于是谈到马时,即使瘦骨嶙峋、营养不良者,得了“小儿麻痹”、弱不禁风者,远离“平均身高”、体态微型者,人们也会想到御风的灵骢与腾云的龙媒!一句话,谈马必大。这样,拍马便顺理成章理解为拍大了。
“拍马”是拍大,“拍马”者不小才怪。“拍马”者对自己的小、对别人把自己看作的小不是不气愤、不郁闷,因为他们会得到“被拍者”的“高额回报”,于是自己就接受了“小”。“高额回报”中不得不提阿堵物,MONEY。贤达说某某艺术之高超常用“传神阿堵”来表述,意思是已经传心了。说真的,以前我对阿堵物没有过多的考虑,只将其等价于金钱。今天当我落笔至此时,我想了,惊叹于国人的智慧了:阿堵者,心也!阿堵物者,金钱也!金钱可以堵心,不是吗?!其他的“高额回报”,比如勾魂摄魄之红颜,比如周身贴金之浮名----“拍马”者需要足够拍的条件与理由。
一个人活在世上难免会存在违心,而“拍马”者则更是违心无数。违心是极其令人痛苦的事情,“拍马”者拍后多懊悔不已,也不排除有排上隐的乐此不疲的顶级“拍马”者。本来别人只是长得过去,有人却称其为貌如西施;本来别人是“遍地”的“大学”水平,有人却称其为才高八斗;本来别人在艺术上充其量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有人却称其为“大师巨匠”。现实中的马被拍了常会跳起来,如果有陌生人拍了它更会暴跳狂踢。这种对陌生者反感的现象在整个自然界的物种中似乎可以看作是一种规律,惟独人这种“怪物”搞特殊化:越是陌生人“拍”自己越是心花怒放。连陌生人都在拍自己、称赞自己的道德文章、卓尔不群,难道这还不值得自己喜悦几番吗?书者放言,发自肺腑的赞扬者、惺惺相惜者、不利己而助他者几近销声匿迹了!现实中的拍马,马会变得焦躁不安以至踏嚣尘而长去;现实中的“拍马”,人会变得温顺坦然以至沐春风而不舍。
“拍马”很有意思,高明的“拍马”者可以达到很高的“段位”。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可以制定一“拍马”晋升的明确制度,人世间一定存在超过“围棋之神”吴清源先生段位的!话说回来,任何行业的从业者若想达到出神入化的自由之境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拍马”者尤甚。“拍马”者多灵牙利齿、擅察言观色、能忍辱负重,他们能得到大多数人所得不到的。当然“拍马”者也会失去很多,尤其是失去“自我”!被拍者同样!!在这一点上来看,“拍马”又实在是很残酷:一个人无论得到多少,失去了“自我”,得到的一切都将索然无味。
“拍马”在中国、在整个人类社会永远都不会消失,因为人是宇宙中极其需要情感满足的“高级”且“愚昧”的动物。最后,我必须指出的是大智慧者会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长短利弊,被拍了不会晕倒--自己心中永远盛放着“指南针”以便随时找北。拍别人,绝不会把别人拍痛--轻轻拍两下,能使别人产生愉悦感就够了;拍的力度过大产生了“杀伤力”,万一把别人毁了,自己的罪名就大了!
“拍马”用于自称万物之灵的人身上很形象、很容易理解,我也这样用了——为了说明问题。但,绝不恰当!
作者:刘晓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