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1271年—1368年)在我国历史上仅存在了90多年,但在制瓷方面,在唐、宋、金已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元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为景德镇成为瓷都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花瓷,起源于唐代河南巩县窑烧制的“青花”瓷器。所谓“青花”瓷,是用一种钴料在瓷器上着色,再施透明釉,在1280℃(±2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钴料在高温下呈现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景德镇瓷业历史悠长,唐高祖武德年间,浮梁昌南镇人陶玉制成的白瓷,即成为当时指定的朝廷贡品。宋代,朝廷设有官吏督理景德镇窑务。据江西通志载:“宋景德中置镇,始遣官制瓷贡京师,应宫之需,命陶工书建年‘景德’二字于器”。到了元代,由于北方连年战乱,许多北方窑工匠师纷纷南逃,在景德镇设窑谋生,促进了瓷业的交流发展和技艺提高。元朝在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司生产宫廷用瓷。督理官叫“瓷局大使”,正九品。所辖匠户逾百户。到1295年—1324年,瓷局大使所辖的匠户已达四百多户。“浮梁瓷局”可以说是元代官窑督理行政机构,共存在74年,对中国瓷器的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元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首先表现在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由此可提高烧成温度,减少了胚胎在烧制时瓷质变形,因而能烧制成高大之器。其次是青花瓷、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烧成,把中国绘画书法艺术与瓷器装饰融为一体,使单纯的瓷器成为更加美丽多姿的艺术品,开辟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工艺的新纪元。再就是高温烧制颜色釉的成功,增添了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这说明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温控,结束了元代前中国瓷器“仿玉类银”的局面。元青花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白底青花瓷,在瓷胎的白地子上用钴料绘制,然后罩以透明釉予以烧制。一种是以青色、蓝色为地子,留出白色图案以反村,俗称“留白”、“蓝地白釉”。元代釉里红如青花瓷其胎质制作工序大致相同,同为釉下彩,唯呈色红、蓝各异。釉里红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在瓷胎上绘制,然后罩透明釉,故称“釉里红”。釉里红由于铜量调配不好和烧制的温度比青花器更难掌握,因而传世数量比青花瓷要少,而且最初烧制的釉里红呈色往往发黑。元青花一经出现,便得到人们的青睐。它那优雅高贵的发色,活泼奔放的表现形式,喜闻乐见的绘画技巧,丰富多采的艺术题材,受到人们的崇尚和欢迎。同时元朝强大的外征政策,使瓷器的对外销售空前扩大。无以伦比的元青花精美瓷器,源源不断的运往当时的波斯、伊朗、土耳其、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又从海外大量进口优质的蓝釉钴料“苏麻离青”,使元青花的烧制技术更加日臻完善精美。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元青花曾经风靡一时,迄今在青花瓷中依然独领风骚,但对元青花的了解、赏识、研究却长期处于“空白期”。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亚历山大•波普博士,依据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对至正十一年(1351年)记铭文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参照对比伊朗阿特别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藏的元青花瓷器,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将海外流传的相类似的青花瓷器,归纳定名为元代“至正型”。外国人的这一研究成果,无疑让元青花的发源地我泱泱中华的学者专家为此蒙羞。1952年美国学者波普又发表了新的研究报告,加上其后元青花的不断出土,这才引起国内“专家”和世人的重视。据一位资深瓷器专家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院原来收藏的元青花,一直被列入明代早期器物,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陆续将其确认为元青花,从明早期瓷器中分列出来。改革开放之后,江西、内蒙、北京等地陆续在墓葬、窑藏中出土了为数可观的元青花瓷片和完整器,人们才越来越认识到元青花瓷器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元青花,一个永恒的话题,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