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制年代编辑五代之说一为五代之说。这一观点,依据宋人赵德麟《侯鲭录》及曾《南斋漫录》的“吴越秘色窑,越州烧进,为贡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解释,长期以来被明清两代专家学者普遍认同并成为陶瓷学界主流。至1982年,新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仍以该观点为说,是因为五代的钱氏朝廷向后唐、后晋和辽、宋王朝进贡的越瓷均实地反映在《十国春秋》、《吴越备史》、《宋史》、《宋两朝供奉录》等文献内,这为史证。尔后,“近二十年来,这类越窑青瓷在考古发展掘中也出土过不少,吴越国
都城杭州和钱氏故乡
临安先后发掘了钱氏家族和重臣的墓七座,其中有杭州市效
玉皇山麓钱元灌墓、施家山钱元灌次妃吴汉月墓、
临安县功臣山钱元玩墓等,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瓷器“(《中国陶瓷史》),这为实证。故“五代始烧秘色瓷”之说在法门寺发掘前,基本上令当今陶瓷学界深信不疑。
晚唐之说一为晚唐之说。由于此说历来缺乏较明确的历史背景和强有力的发掘实证,持这一观点者主要以晚唐诗人
陆龟蒙和
徐寅在篇名中有“秘色”一词固守陈地。该观点虽不乏飘渺,却亦先知先觉。及法门寺地宫藏物发现,“秘色瓷始烧于晚唐”之说终在1995年初于
上海举行的《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被众专家学者基本赞同。
后记
现在确已发现与古人所述完全一样的秘色瓷,历史也将证明法门寺的所谓秘色瓷是假的,理由是:
釉里若无千峰翠色,理应叫一片翠色。而“轻旋薄冰盛绿云”说得更明白,云是独立有边缘的,才称朵朵或片片云彩。但法门寺的秘色瓷釉里却无这关键特征,颜色也不对。
宋《老学庵笔记》说:“越有秘瓷,然粗朴不佳”,这与越窑精瓷既秘色瓷的说法完全相反。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