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文心雕龙》研究1转

《文心雕龙》研究1

 1、作者简介、主要参考书目:
?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祖籍山东莒县。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         主要参考书目:
?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更生《文心雕龙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
?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     
?     2、主要内容:
?     (1)、名词解释——《文心雕龙》
?     《文心雕龙》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学理论著作(鲁迅曾把它与古西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称:“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论诗题记》)
?       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它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十卷,50篇,分上、下编。上编除《原道》、《宗经》等五篇带有绪论性质外,其它如《明诗》、《诠赋》诸篇,着重论述各体作品的特征和历史演变,分类相从,条理清晰。下编有《神思》、《体性》、《风骨》诸篇,探讨创作、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文学和时代的关系等。全书论述了文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着重抨击当时片面追求形式的文风,主张文学须有社会政治内容;文质应该并重,而质尤为主要;并认为文学的演变发展都与时代政治有关。书中较全面地总结了前代的文学现象,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新的阶段,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著作。但强调徵圣、宗经,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局限,在论及丽辞、用事、声律等问题时,也未能摆脱当时的文风影响。
?     (2)主导思想:
?     《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它并不否认物质世界的真实性,却认为在客观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天而生的“道”或“神”。这个“道”或“神”是决定客观世界变化的无形的、最终的依据。“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是圣人著述经典的根本原则。(“神道设教”语出《周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把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极其在现实中的代理人帝王视作理所当然的最高权威。根据这一见解,《文心雕龙》进一步发展了荀子、扬雄以来的“原道”、“徵圣”、“宗经”的观点,并将它贯穿到《文心雕龙》的一切方面,成为作者立论的根本依据,给刘氏的理论染上了一层经学色彩而且带来了许多局限性。如他认为一切种类的文章都是经典的“枝条”。对当时各种应用文都设有专门论述,却对正在形成的小说不屑一提。
?         但是,《文心雕龙》在论述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时,却抛弃了经学家的抽象说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文学观;而且,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文学特点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富于独创性。因此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3)、文学史观:
?     《文心雕龙》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如“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如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的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大胆地创新,认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但他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继承。因此,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获得长足的健康发展。
?     (4)、创作论:
?     *《文心雕龙》对于主、客观的关系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主观的“情”与“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十分强调情感在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
?     *对风格与风骨有深入研讨。
?     *对艺术想象有精辟的论述。
?     从《神思》到《总术》总共19篇属于“剖情析采”的创作论部分。
?     (5)、批评鉴赏论:
?         从《时序》至《程器》5 篇,是《文心雕龙》的批评鉴赏论。
?     (6)从《明诗》到《书记》这20篇是文体论(前10篇是讲韵文的,称为“论文”;后10 篇是讲非韵文的,称为“叙笔”。这一部分总结了前人的有关成果,对诗、乐府、赋等30 多种文体逐一评论。有的是一篇论一体,有的是一篇合论两种或三种文体。每种文体都论及4 个方面的问题;叙述源流,解释名称性质,评述代表作家作品,总结体制特色和写作要求。
(7)、总论:
     《原道》以下5篇是贯穿全书的根本论点,一般称为《文心雕龙》的总论。《原道》、《徵圣》、《宗经》为一组,集中探讨道、圣、文三者的关系。《原道》讲文学的本质问题、《徵圣》考察圣人为文的基本法则、《宗经》重在树立文学的典范作品。三篇的主旨都在强调作文必须宗法经书,所以《宗经》是理解总论乃至全书的核心。《正纬》、《辨骚》为另一组,讨论经书以后的文学作品。两篇的主旨是在宗经的前提下,应适当吸取纬书和楚辞的文采。刘勰总结这5 篇的要旨是“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即既宗法经书又讲究创新变化。在《辨骚》篇里,又概括为以《诗经》的雅正风格为根本,同时吸取楚辞的文采,做到奇正相参、华实并茂。
 

作者:李岳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