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山水画论研究3
哲宗即位,不喜郭熙画,诸旧作均入退材所。史称哲宗“好古图”,所谓“古图”,大约就是他们认为的唐代青绿山水(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由此在画界兴起了着色山水,即青绿山水。自此,山水画界多以青绿相尚,即便以推崇文人意趣的苏东坡也十分赞赏着色画作青绿山水。从画史记载和所见古画来看,现存的唐代山水并无青绿重设色,这一画法可能就是哲宗前后的山水画新风[3]。
同时,李郭传统仍在继续,北宋山水画界由此产生了多种风格并存的局面。
最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是少年天才王希孟,所作《千里江山图卷》以平远构图,画千里江山胜景。青绿大设色,富丽灿烂。平远景自郭熙等倡导以来,渐成趋势,是文人趣味在山水画上的具体表现之一,而青绿设色却是这一时期的新风气,王希孟此作可谓集古今之长而融于一炉。卷后有蔡京一跋,籍以知道王希孟曾得赵佶指授,半年成此图。今人多称王希孟不久即去世,少年夭折云云,半出推测,半出想像而已。
这时的大多数山水画家都已经具备相当扎实的李郭山水基础,在崇尚青绿山水的风气下,试图结合李郭与青绿的长处,并融为一体,其中成功的范例当推王诜。王诜本是贵胄公子,少有才名,尝建宝绘堂收藏古今名画,苏轼为之作《宝绘堂记》。家有西园,画史中西园雅集的故事,说的是王诜与诗文书画界的许多朋友一起悠游谈艺。王诜善于书画,历来有不古不今之评,所谓“不古不今”是说王诜山水中有一类兼具青绿和水墨之长,既不是历代相承的李郭水墨山水,也不是新兴的青绿相尚。王诜并不愿意完全迎合时尚地力求表达出青绿设色的“今”,而是采取了折衷与调和的态度。
第五个时期,以李唐为代表的沿续期。
能延续李郭传统的名家首推李唐。李唐字晞古,河阳人,与郭熙是同乡,宣靖间已著名。今传《万壑松风图》作于宣和六年甲辰(1124),是北宋最后一幅有明确纪年的作品。《江山小景图卷》、《万木奇峰图卷》等作法与此相似,一般也认为是李唐在北宋时的作品,或是沿续北宋画法的作品。李唐入南宋后,一改旧法,多取小景,以笔墨劲疾著称,最终由马远、夏珪集其大成。南宋山水皆出李唐一系,极负盛名。
李唐之后,总体来看,北派山水趋于没落。在北方与南宋并存的金代,受北宋的影响较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风行着北宋李郭一派的山水。元代山水,按董其昌之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学李郭山水的,一派是取法董巨的。明代的浙派以北派山水为基础,只是过于刚猛,不免有失偏颇,招致了许多非难。清初的金陵八家,多数画家、多数作品也从北派山水起家。近代黄宾虹先生尤为推崇北宋诸大家,又得山水造化之滋养,所画山川浑厚,笔墨华滋,自成一家,是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随着当今山水画界取法黄宾虹的热潮, 北派山水再度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总体来看,北派山水的特点主要有:
一、从时代上来看,北派山水始于五代,终于北宋,前后经历了三百多年,是山水画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部分画家如李唐等南迁之后,其风格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导引着南宋山水清刚风格的形成。
二、大山突兀,多取正面山形的崇高正大之感。多飞瀑流泉,长松巨木,着意表现雄伟浑穆的意境。即使平远寒林之类,也刻意营造着这样的意境[4]。代表名作诸如荆浩《庐山图》、关仝《关山行旅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以及北方金代无款《溪山行旅图卷》等。
三、刻意表现北方山石的质感,石质坚凝,棱角分明,风骨雄浑。以短促沉郁的钉头、雨点及短条子皴为主。这与北方山水的地理特征有关,郭熙的《林泉高致》、韩拙《山水纯全集》对此有详细的说明。
四、格法森严。我们从北宋流传的各种画诀以及《山水纯全集》诸书来看,当时的画家们对待画面的林木、山石、云雾、烟霭、岚光、风雨、雪雾、人物、桥彴、关城、寺观、山居、舟船等极为重视,而且,现存的北派山水画作品让我们对这一点确信无疑。
五、从荆浩至郭熙等,多刚健苍劲的水墨表现;北宋末期,始多重彩的灿烂辉煌的青绿山水。 六、作品形制方面,早期多立轴,晚期多长卷。
作者:李岳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