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我的海捞瓷(上)

一、  海上陶瓷之路

青岛海岸线蜿蜒730多公里,港湾交错,地理自然条件优越,航海业历史悠久,海运发达。胶州湾西岸的古琅琊港,与广州、杭州、明州、泉州港并称古代五大港口,其地处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起航线,南下与上海、福州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起航线相连,东接朝鲜半岛,与日本一衣带水。据史书记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海起航线,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早在周王朝(公元前112年)建立之初,武王派遣箕子从山东半岛出发由海路到达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秦始皇五巡全国三临琅琊,并遣徐福率三千童男女由此东渡日本。经唐、宋到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在今胶州板桥镇设置板桥市舶司,负责船舶的进出口登记、征收税款、处置 舶货等。《增修胶澳志》卷37载:此地“商旅如云”,“帆樯若市”,“三江两浙八闽之商,咸以其货浮舶而来”,“南至闽广,北达盛京,夷货海估,山委云集”。明·崔旦《海运编》卷上记载,海上贸易征用了青岛当地大量船工、装卸工等,当地“商贾云集货物相易,胶州、平度邻境十数邑之民仰给攸赖”。海上外输的商品除丝绸、茶叶外主要是瓷器,故海上丝绸之路又有陶瓷之路之称。由于陶瓷耐腐蚀的特点,使之在运输过程中意外落水后,成为水下重要文化遗存。

青岛沿海出水瓷较为集中在琅玡台、灵山卫、一带,经渔民水下作业、近海捕捞出水,散落在民间。窑口主要有宋元时期的越窑系青瓷、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窑青白瓷以及北方定窑系的白瓷、磁州窑瓷,明代瓷以青花居多。器型多为碗、盘、罐等。

青岛古代海上运输瓷,除外销外,有大量内销。笔者在胶南泊里镇的一个村庄菜地里发现了大量宋元时期的南方窑青瓷、影青瓷器碎片,和出水的完整瓷器为同类器物。经青岛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现场考察,认定这里是一处古代码头货场遗址。

青岛海上运输瓷年代至少包括了宋、元、明、等朝代。品种之多、跨度之长,充分表明这里在古代是一条海上陶瓷之路。

 

二、  出水瓷的辨识

与传世瓷和出土瓷相比,出水瓷有其明显特点。

其一,海生物留下的痕迹。出水瓷大都附着有贝类钙化物质,与陶瓷结为一体,在瓷器底部无釉的部分,海生物质附着非常牢固,与胎体紧密结合,很难清除。有些白釉瓷器还会留下斑驳陆离的颜色。

其二,海水浸蚀留下的痕迹。一是瓷器有失釉的现象,陶瓷沉入海底,被海水长期浸泡,大都失去釉面光泽,缺少瓷器釉面本身光亮的色泽。二是瓷器上留下黑色、棕色等各种颜色的沁记,白色釉瓷器最为明显。有些红胎、灰胎瓷器釉面有棕眼的地方,会以棕眼为中心浸出成片的胎色。

其三,和出土瓷不同,出水瓷没有泥土味道,通常也没有爆裂状的开片,胎和瓷釉表面会留下一些下凹的小黑点,这些黑色小点用肉眼很难看到,在放大镜下便可以清楚地看到瓷器胎、釉表面或多或少自然分布的黑点。

青岛沿海出水瓷除具有上述独有的特点外,还有其时代特征。其中宋代瓷器从胎质上看有青灰、灰白、土黄几类,胎质干燥。

青白瓷大都胎质细腻白净,胎体细薄而坚实,瓷化程度极好,扣之声音清脆,光照呈透明状。

青瓷多以刻花、划花进行装饰。刻花尤为精美,刀法利落精熟,线条流畅优美,有的使用排线刀划出篦纹,形成深浅交错,层次分明,纹饰凸起的图案,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既具装饰性。

元代瓷碗在工艺制作上于宋代相比有所不同,碗的每个转折处,常做成棱角形或凹槽形,碗底圈足一般垂直或外撇,圈足足墙较矮、较宽,底中心部有乳凸。

明代青花造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胎体厚重;釉面釉质肥厚滋润,多为青白色,即白中闪青;纹饰多为抽象写意,画面生动传神;器足底常有塌底、沾沙、放射状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卧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等。

 

 

作者:iamwanlao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