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远:为什么艺术家自觉地要被圈养在一起?

为什么艺术家自觉地要被圈养在一起?

 

文:王远

 

被圈养的近亲交配的白老虎不断重复残缺的基因,一代代重复著畸形与病态。

在动物侍养过程中,圈养起来肯定比散养的成本要低许多倍。

查了一下动物圈养起来的好处:可以供人观赏,减少野性,可批量繁育,相对的安全可靠。

 

追溯人类圈养动物的历史,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珍物搜藏和竞技使用,到路易十六时期法国宫廷豢养珍禽异兽以示炫耀。以及十九世纪一系列作为生物试验、博物研究以及户外展示的区域。再来到二十世纪以后作为城市娱乐和观赏用途的动物圈养场所。时间的变化或许让动物圈养的功能有所改变,但早期动物圈养的目的确实大部分都是在提供娱乐,或者提供部分有关人类所需求的动物实验。人类剥夺了许多动物的生活空间,但是却未能注意到当生态环境的整体破坏下,人类所自身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健全的生态系统会导致不健全的农业与环境问题,在现今生态保育观念日渐重要的年代,圈养的定位也逐渐必须和保育做结合,并且给予新的定位和价值,而非仅只单纯顾及人类的所需。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艺术园区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繁荣至今,艺术家似乎已离不开艺术园区。

动物被人类圈养并非是动物自然本性。

而今天艺术家自愿的扎堆,并依赖和坚守艺术园区。

这是为什么?

也许,艺术家在艺术区会看到希望?会有安全感?那里有梦想?

在我看来艺术家喜欢扎堆——这无疑就是自觉地要被圈养起来(而且成本自付,生活自理,一切保障与圈主无关)。

 

在上海,也有许多艺术园区,艺术家也喜欢扎堆。但是,也有许多艺术家不喜欢扎堆在艺术园区的。

 

我个人就比较反感扎堆在艺术园区。我感觉艺术园区没有什么意思。

艺术创作过程是很个人的行为,没有必要像在庙会上摆摊,杂耍,吆喝那样一丝不挂。

再则,艺术家扎堆在一起,难免艺术风格相互受影响,时间久了艺术的独立性会被侵蚀殆尽,而自己已全然不知。

 

全国的艺术园区大都利用城市的废弃厂房而改建。宽大的厂房确实有利于艺术家的创作空间。由于艺术园区的艺术家不断地加入,园区厂房租赁价格早已超过新建商品房的租赁价。可能最早进入艺术园区的和个别有名的艺术家会得到圈主(园主)的价格优惠,而大多数艺术家入住的结果也只能按市论价。所以,主动被圈养的成本未必就低。

 

现在艺术园区的概念恐怕就剩下一个商业娱乐的结果,和什么创新产业已相去甚远。

艺术商业化也不是低俗的事,艺术家要生活,就要有来源。但是,真正在商业上成功的艺术家,有几个是出自艺术园区的?

 

近来,艺术园区被拆及对抗事件屡见报道。

有什么大不了的,艺术园区有什么好?哪里不能去,非要去艺术园区?

 

最后,我还是祝留恋艺术园区的艺术家一路顺风!

但愿,艺术家主动圈在一起的艺术力量就一定能真正地强大!

 

注:解释一下动物被圈养的两个方式:一种是动物园方式,供人游玩,观赏。另一种是饲养厂方式,保障市民菜篮子工程。

 

2010-2-26 上海

 

作者:王远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