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三国魏武帝曹操陵寝。高陵的具体位置,唐朝以后争议颇多,宋代以来有七十二疑冢之说。2009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确认。此外,高陵作为地名,亦指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
高陵简介
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但存争议。 陵墓结构
高穴村高陵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墓圹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78平方米。 发现过程
2008年,河南省文物局拟对安阳县境内一东汉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2008年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进行发掘工作。
这座东汉大墓,曾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据统计,出土器物250余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壁、石枕、刻名石牌、陶俑等。其中刻铭石牌共出土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极为珍贵的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挌虎短矛”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同时,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主薄车”、“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文王十子”、“饮酒人”等文字,为汉画像石中罕有的精品。[4]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有出入,推测是曹操的遗骨。
后经河南省专家论证,确认此东汉大墓即为史籍记载中的高陵,但存争议。
社科院给出的九点证据
第一,墓葬的年代。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其墓砖为特制的大型墓砖,和洛阳邙山上发掘的东汉大墓的墓砖相同,甚至比它更大,结合出土陶器、东汉五铢钱、画像石内容等多方面证据,专家们一致认定其为东汉晚期大墓。
第二,墓葬规模与其身份相符。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结构复杂,埋葬较深,仅其墓道都可略见一半,其墓道长近40米上口宽近10米最深处达15米。从宽度上说是已被认定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湾漳大葬的两倍还多,长度也多出10米,为王侯级的,与其身份相符,整个墓室深达15米,符合曹植在其在其诗中描写的。
第三,墓葬地面情况符合《终制》。建安23年(公元218年)六月,定下《终制》曰,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此墓葬所处位置海拔107-103米,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整整10米,符合其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其立碑迹象。完全符合其《终制》上不封不树的要求。
第四,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23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的祠西原上为寿陵。”
西门豹祠位于邺城故城西,漳河南岸,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其故址尚存,现为一高台地,高出地面约2到3米,其上为一东汉至南被朝时期的遗址。在这里的地面上至今还散落着不少东汉、东魏、背弃时期的建筑,比如庙宇、宫殿等等。
据《水经注》浊漳水条记载:漳水由东经武城南,漳水由东北经西门豹祠前,此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了明曰:“赵建武中所修也”。这是目前我们所知西门豹祠中较早的一个,它的建造年代是在赵建武年间,也就是在公元335年至348年。此勒柱现在存放在临漳县文物保管所。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的相州邺县条中明确记载:魏武帝西陵在县西30里,同书还记载有,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现在大墓所处的位置,西高穴距邺城14.5公里,因此,其位置相符。这是我们根据卫星图片进行地图测量,是直线距离。这是西门豹祠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面有宋代、清代、明代的石刻。这是西高穴大墓的位置。
第五,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1998年4月,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的小方池地里起土地时,挖出了后,召开建武11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一鲁潜墓志,墓志上记载的墓主人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时仅125年,唐代时魏武帝曹操高陵的陵园还是十分清楚的,那么和它相距100多年的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六、称谓相符。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18年,五月丙申,天子策命(曹)公为魏公。建安11年年夏四月,天子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他病死后,曹丕袭魏王位,因为曹操封国为魏,故称魏武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同年十月,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朝,追尊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此后曹操的称谓为魏武帝,因此曹操的爵位先为魏公,再为魏王、再为魏武王,后为武帝,是一个脉络十分清晰的过程。魏武王是短暂时期的称谓。
七、我们在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其中刻有“魏武王”三个字的名牌共有7块,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的石牌最为完整,出土于墓的前室,但是由于其断开为两节,分两次出土,一节距南壁1.40米,距西壁3.75米,另一节距西壁2.70米,南壁1.15米,距墓底0.50米,位置明确,为我们考古队员亲手发掘出来,信息准确,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
另外的50多块石牌均出土于后室的南北两个侧室,其中除一块出土于北侧室外,余者全部出土于南侧室,位置集中,有的直接压在漆木,我们挖的位置都没有变。专家指其具有潜册的性质。
八、遗骨。
九、出土物与其遗令薄葬相符。此墓葬虽规模宏大,但是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符合曹植在书中所说的鸣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其随葬的金器都是生前衣物上所用之物,并未有为其入葬而特制的金玉器只有器圭和璧等礼器,均为石质,符合其在遗令中所规定的。
发现意义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6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嗜好,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高陵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标准的年代标尺。
各方回应
在河南省文物局确认高陵的消息公布后,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一些学者表示目前证据还难以支持“新说”,亦有专家认为此次发现的该东汉大墓确是高陵无疑。
专门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表示,有关方面公布的“曹操墓在安阳”证据并非第一手材料,都不是很有力的证明。在还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公布相关消息,有悖学术研究的严肃精神。
香港文汇报2009年12月29日刊出的一篇署名“张敬伟”的文章则指出,从墓志形式、出土文物、墓中骨骼看,已经形成了相对严密的逻辑链,此次发现的曹操高陵无疑。[5]
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团一行12人赶赴河南省安阳市考察了西高穴“曹魏大墓”。并于14日召开“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正式公开对河南安阳曹操墓考察分析后的结果报告。
在社科院1月14日同时第9届“中国社科院考古学论坛”在京举行,曹操墓入选2009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1月28日,国家文物局表示,“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学术认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规程”。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吉利,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逝世后葬于高陵(今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于2009年12月27日得到考古确认,但是至今还是备受争议,最终结论仍待探讨)。曹魏建立后,曹操被其子曹丕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曹操高陵前室
曹操的墓在哪里?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昨日,省文物局、安阳市及国家文物局有关方面负责人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的一座东汉大墓,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曹操高陵!据悉,墓内发现三具遗骸,其中一具疑为曹操遗骨。目前,该墓共发掘出器物250余件。身为古代伟人,曹操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曹操墓到底在哪里?1000多年来,众说纷纭,谜团重重。七十二疑冢、许昌城外、漳河水底、铜雀台下……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国家文物局郑重公布,历经1年零半个月的考古发掘,经多名专家细致考证,文物部门终于确认了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的一座东汉大墓,就是传说中的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发现】“魏武王”多件遗物出土
“这绝对是本世纪以来,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梁满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汉魏室主任、著名汉魏史学家,他这样评价本次考古的发掘成果。
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二楼,“安阳西高穴大墓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现场座无虚席。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副局长孙英民以及多名考古专家出席发布会。此外,安阳市市长张笑东带领安阳市文化、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参加了发布会。孙英民向外界郑重公布了本次考古发现。
孙副局长介绍,该大墓位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曾多次被盗,为及时有效地予以保护,去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这是怎样一座陵墓?孙副局长表示,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墓圹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
该墓曾数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在考古发掘中,目前一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
这批文物中,尤其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珍贵。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该墓被盗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依据。
除上述器物外,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主薄车”、“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文王十子”、“饮酒人”等文字,堪称汉画像石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中,考古人员还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经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经鉴定,他就是传说中的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