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君子风度,草书、白文印
.
艺术形象既是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和内容,也包含了作品在塑造描写时,使用的材料形式本身。中国古文化很早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秘密,陶盆上的鱼儿要描绘得很美,描绘鱼儿的线条也一样要很美。
中国书画对笔墨、线条的重视与此一脉相承,对艺术材料、形式的重视与挖掘,是中华文化对艺术更深刻认知和更高追求的结果。描绘对象要美,作品本身的材质、形式,无论是笔墨、纸张、色彩、装帧、题款、印章都是欣赏者所能感知到的美感组成部分,也就成为了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
线条的灵动飞舞,与艺术表现对象的灵动飞舞,在中国历代石刻、壁画、人物绘画中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通过线条的飞舞节奏,与表现对象的形态相得益彰,才算是完整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形象。
.
.
.
笔墨、线条、纸张、装帧这些形式,与作品表现的对象、内容,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什么样的材料、形式,客观上决定了作品表现的手法、技巧。无论是勾、皴、擦、点,还是提、按、转、挑,是绘画、勾线的技巧,也是笔墨的物理特性,是充分发挥材料、形式的一切可能性来塑造美感的创造性实践经验发挥和积累。
显然,没有充分调动笔墨美感的作品,不能算是完美的中国画作品。这是中国画强调写的原因,描摹图画的线条要像书法一样,要有线条的丰富变化与美感。没有表现艺术形象与内容的笔墨,也不能算是完美的作品,夸张点也可以说是笔墨等于零。徒有形式的变化,既没有可供观赏的形象、也没有可以认知的内容,岂不只是在卖弄形式技巧,也许能算作工艺装饰品,却难以说是完整的艺术作品。
当代书法的一些所谓的创新,看了些西方艺术的理论和作品,就干起了邯郸学步的勾当,把中国书法艺术宝贵的思想文化内涵丢掉,玩弄线条与笔墨的形式,自以为得计,以为古人没有的便是自己的第一。第一并不值得夸耀,任何一片树叶都能做到与众不同,然并卵。人类文明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都是本身具备价值的第一,没有价值的第一,与其后的无数个没有价值一样毫无意义。零乘以任何数都等于零,无论多么与众不同的没价值事物,终究会归于没有价值。
.
.
.
相对于形式、技巧来说,中国文化更重视的是精神的内涵。技巧可以拙、可以简、可以素、可以空,精神气息却必须追求高远、绝伦。天人合一、功参造化,是自周易、老子、庄周、孔孟一脉相承的,对天地人生的最高理想追求。书画艺术又怎么能够缺少了这种胸怀天地、呼吸自然的胸襟气魄和精神追求。
为了让表现对象本来不可感知捉摸的内在精神追求,化为可以感知了解的艺术形象,艺术家必须在其本来的形象基础上,加以创造性的艺术改造。顾恺之“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形可以不必求其毕肖,但神必须完满充足。务求表现出对象的生机精神、情感志趣,而不是外在皮毛形象。
气韵生动,是对艺术形象蕴含的活泼生机、精神气质的表述,是艺术形象塑造的完美标准。不仅能够表现出艺术创作对象的外在美,还能够让欣赏者见其形象而迁想妙得,感受到艺术形象的情感喜怒、风骨操守。
.
.
.
.
《送房杭州(孺复)》
唐 · 韦应物
.
专城未四十,暂谪岂蹉跎。
风雨吴门夜,恻怆别情多。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