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何以知天下然,再读老子,几人湮没几垂名


《老子·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对大道的真正建树,不会被动摇拔除;能够持守大道的人,大道在就绝不会被遗落;因此能够流传后世子孙。身体力行地修习大道德行,才能发见其真理;然后推行于一家,德行就能得以传承而有余;推行于乡里,奉行其德行的人随着流传而增长;推行于一国,其道德建树就更加繁盛;能将其大道推行于天下,就能广大到极致。

真正开拓大道启迪智慧的人,他对大道的建树不会被动摇毁灭,子孙后代都将传习持守而流传千古。建树大道要从自身对大道的探索修习开始,只有通达大道本真,自己能够遵行不二,才是不可动摇的根本立脚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一家之道、乡里之道、一国之道,以至于天下之道,推行天下达到大道的极致。


.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1/f40276169cf9576448849c248c5e3346.jpg

何以知天下然,隶书、朱文印


.

《老子·德经·第五十四章》: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从自身的行为和思考中,认知探求修身之道;从一家的言行举措,观察探索齐家之道;从乡里的民风习俗,观察探究乡里之道;从一国的治乱兴替,观察研究治国之道;从天下的大势民心,研及天下之道。我是怎么知道天下大道的呢?就是这样知道的。

大道并不是凭空得来的,更不是血脉继承的,也不是背诵抄袭得来的,是从反复的观察思考和实践中积累而来。修身大道需要观诸己身,齐家之道自然要观诸于家,乡里、国家、天下莫不如此。这是老子对修习大道最简单直白的表述,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从周易的仰观天地、俯察万物,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识与智慧不是任何神仙赐予的东西,都是平平常常的反复观察思考的结果,没有任何神迹、顿悟,连天才、妙想、灵感都没有。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中华哲学的核心是朴素唯物思想的原因所在,就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不搞任何神秘主义与怪力乱神。两千余年来认为老子高深莫测的传说,大多源于一知半解的道听途说,鱼目混珠之辈的狐假虎威。


.

.

.

.

《端午日》

唐·殷尧藩

.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