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讲座分享 | 科技树的乌托邦

The Utopia of The Technology Tree
科技树的乌托邦
“重塑”系列讲座No.1:陈抱阳


1月8日,首期王式廓艺术家扶持项目既今日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系列讲座“科技树的乌托邦”邀请参展艺术家陈抱阳与北京图森未来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乃岩、Vive Arts中国区项目负责人郑芳,从艺术与科技的角度出发,广泛地看科学的进步如何影响创造的表达。




「对谈现场」

从左至右:Vive Arts中国区项目负责人郑芳,北京图森未来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乃岩,参展艺术家陈抱阳,今日美术馆理事会秘书长、论坛主持人谢宜霖


   
             今日美术馆          
“重塑”系列讲座第一期“科技树的乌托邦”将于1月8日开讲啦!关注今日美术馆微信公众号报名参与,聆听参展艺术家陈抱阳、AI科学家王乃岩和VIVE Arts中国区项目负责人郑芳共同探讨“科学的进步如何影响创造的表达?” #科技与人 #虚拟现实 #乌托邦 #重塑 #陈抱阳

"入围艺术家"陈抱阳分享创作经历


「人与科技」

陈抱阳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会不断听到“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词语,最终都指向的是人和人造物、人和机器、人和科技的关系,围绕着“人怎样更好地使用工具来改善生活”展开论述。现在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工具或者机器好像会有自己的思考。但我认为这个思考是在人的浪漫主义驱动下形成的,我们赋予了科技更多的内容。


郑芳:人造物是人的思想的延伸和情感的表达。我们在看陈抱阳《第一森林定律》这件作品的时候,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绪和情感。艺术作品表达了艺术家本体的创造力、生命力和想象力,显现出生命的本质还是要主动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结。作为创作者,我们渴望看到不同的人在自己作品面前的不同的情绪和思考。


▲陈抱阳 《第一森林定律》 人工智能、机械臂、烟雾 2021 今日美术馆展览现场


王乃岩:人会赋予机器一个拟人化的形象,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它可以提醒你有些事情没有想到,会让你突然觉得它有一定的“创造力”


「体验与感知」


陈抱阳: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多样性”“反馈”。每个人看的角度不一样,导致每个人的体验就会有细微差别。像我们今天走进美术馆,展陈的作品是固定的,可是每个人的关注点可能不一样。


▲参展艺术家陈抱阳


郑芳:科技的发展帮助创作者跳脱物理世界的限制,跨越时空的阻隔,进一步完善用户体验。VR作为展览叙事方式的延伸,给艺术家提供更多表达的可能性,同时给观众营造真正的沉浸式体验


王乃岩:所有技术的最终目的一定是平民化某些体验,VR的最终目的就是把那些昂贵的或是普通人很难达到的体验提供给每一个人。


从左至右:北京图森未来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乃岩、Vive Arts中国区项目负责人郑芳、参展艺术家陈抱阳


「技术与人性」


陈抱阳:虚拟世界给我们打开了更多体验的机会。技术会被我们浪漫化,或者恐惧化——我们可能害怕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可预知的负面影响。


郑芳科技以人为本——科技产生的正面性负面性都取决于人,人工智能不可能是完全中性客观的。艺术家对于未来的想象是不同的,他们通过创造一个非常真实的存在让观众去感受同时去思考如果我们还以现在的方式消费地球,未来面对什么后果?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这本说中曾说,关于乌托邦的城市的想象,即使我们没有找到,但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所以未来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


王乃岩:人工智能通过逻辑去推断因果关系并不现实。人是通过接触各种案例来形成对世界的认知。我们所强调的小孩子的“成长环境”在人工智能语境中就是人给机器所提供的训练数据。数据怎样,机器的反馈就会怎样。我们没有必要过分恐惧AI潜在的威胁。现在有个有趣的现象:人和机器的地位发生对调,我们要机器成为一个“全能”的神,然后要学习如何和神对话。机器确实比人能看到更多东西,但这并不代表机器能从大数据里提取到真正有用的信息。如果我们想把事情做好,可能需要动用过去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对于机器来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郑芳:无论从艺术还是科学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在探讨“人性”。虚拟要不要做得和现实一模一样?或者如果虚拟做得比现实更好,我们会不会愿意永远躲进虚拟世界而逃避现实?这个假设在目前阶段还为时尚早,因为VR技术还处在初期阶段。虚拟现实是一项综合技术,可以满足人的社交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只用一个身份去概括自己全面立体的形象。而这个问题在虚拟世界就可以解决,你可以有不同的虚拟形象,在不同虚拟世界中穿梭交流。我们要认清的是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迭代,新锐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其所处时代的逻辑。我们要拥抱现实,接受这个时代,创造更多新生事物。


从左至右:北京图森未来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乃岩、Vive Arts中国区项目负责人郑芳、参展艺术家陈抱阳


「观众提问」


Q1

艺术家如何把VR这类技术工具变成创作工具?


郑芳:对于艺术家来讲,VR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媒介,可以更好地联结观众,调动观众在场景中的视觉、听觉、触觉,形成多感官体验


王乃岩:VR有意思的点在于个性化体验,在虚拟世界你可以放下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和负担。





Q2

在创作的时候,你是已经预知到结果是好的,还是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另外,三位老师各自对“重塑”概念有怎样的理解?以及你们认为“乌托邦”——创造美好东西的原动力是什么?


陈抱阳:对我来说,创作实际上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艺术家和科学家不一样,我们追求出来的结果不会有人来验证是否正确。在艺术创作的层面上来说,“真理”是没有标准的。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好的作品是有标准的,我们要取历史之精华。“乌托邦”是在当前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把浪漫主义想得更远的成果。“重塑”是指我自己在筹备这个展览过程中,到达了一个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创作、想做一个不一样作品的阶段。“重塑”就是“重构”,基于过去的经历对现在的创作进行重新体验和修正。


郑芳:我觉得创作的目最终还是呈现多样性。我们要跳脱原有思维的限制,开辟一个新的世界。“重塑”是重塑艺术体验的形式,让大家打开想象力。“乌托邦”是艺术家所创造的一种不再局限于固定形式的世界。


Q3

如果未来人工智能已经完全替代了我们能想象到的人工工作,艺术会是什么形态?人类所做的艺术会和人工智能做成的艺术会形成截然相反的两个阵营,还是已经完全融合无法分别了?


陈抱阳:我会反过来问“我们为什么要提出AI会取代艺术家的假说”?如果我们AI在我们人的驱动下执行任务,然后反过来又要取代人,我觉得我们人可以先想好要不要发布这个命令。人可以提前想好我们希望AI在艺术领域能做什么?在艺术史发展中,第一阶段是拼“手感”,比谁画得像。而进入当代艺术阶段,就是拼“想法”。AI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生产器,它给我们人提供方案以后,艺术家就能继续深入到传递情绪这个更高的层面。人可以通过AI纵观古今找到最优方案,然后实现情绪的传递。或许这样的艺术创作更纯粹。


郑芳:目前AI创作的艺术展览非常有限,AI的艺术可以发展到什么形式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我们已知的当下现实状况出发,可能人和AI去配合还是比较可行的模式。AI提供方案,人依旧是决策者。AI的意义是去解放更多人类的大脑。


王乃岩:依据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AI不会取代人类。AI的训练数据其实都是来源于人。我们人可能是在一个三维空间,AI则是在一个更高位空间。人给AI的训练数据在这样一个高位空间里都是一些“点”,AI依照规则在这些点之间去做“连线”。人看到这些“线”的产物可能会说这是我之前没见过的,好像很有创造力。其实本质上AI做的事情只不过是把人输入的数据在空间中找出一些“点”并反馈回来。我认为创作力的核心是“共情能力”,这是需要人数十年的社会阅历才能够去实现,而AI很难达到。


陈抱阳:AI艺术是从数字艺术的线索衍生出来的,艺术家有两种思考方式,其一是“数据可视化”,例如今日美术馆前几年所做的“今日未来馆”;其二是“数字创世纪”,即通过数字手段创造出一个自己的世界。但其实AI出现后促使艺术家去想出了第三种方法——“构建角色”,艺术家通过AI构建了一套生态系统的规则,用科技手段给自己创造一个全新世界。



“重塑”系列讲座




“重塑”系列讲座旨在将“重塑——王式廓艺术扶持项目暨今日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的主题延伸至展场之外,增强观众与艺术家间的互动性,以持续性的内容输出辐射更广阔的领域。


                                                                                              今日美术馆                                 交易担保                                 放心买                                                                       “重塑——王式廓艺术扶持项目暨今日青年艺术家提名展”购票链接                                        

点击上方小程序

即可购票



王式廓艺术扶持项目暨今日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展览时间

2021年11月21日—2022年2月20日
10:00-18:00 
(周一及春节期间闭馆)

展览地点

今日美术馆1号馆2-3层
(北京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


主办单位

今日美术馆
王式廓基金会



◼︎关于今日美术馆

成立于2002年的今日美术馆(TAM),是中国内地首个民营非企业公益性美术馆,以促进全球语境“艺术与科技”、“艺术与设计”、“当代艺术”三种方向的深度探索为主旨,致力于为艺术家、公众和跨学科机构提供开放的交流平台,始终走在激发对话、拓展艺术观念的前沿。

◼︎关于王式廓基金会
北京王式廓艺术基金会,萌芽于2011年王式廓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在中央美院设立的“王式廓奖学金”,后在热心艺术公益事业的社会同仁支持下,于2016年正式注册成立。王式廓基金会旨在弘扬王式廓先生对艺术钻研、执着、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鼓励、培养、扶持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支持中国美术教育。





作者:今日美术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