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来自作者:树儿同学。
在2020年第2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上,我结识了来自北方昆曲剧院的昆曲表演艺术家魏春荣老师,受她的影响,从大凉山一回北京,就去看了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昆曲《红楼梦》(魏春荣老师饰演王熙凤),第一次发现了昆曲的好,当时还写了文章记录这些发现。
后来就开始更多地关注昆曲,去看过魏春荣老师的《救风尘》《玉簪记》,也去看过北方昆曲剧院荣庆学堂的传统折子戏专场演出,昨天晚上刚刚看过经典昆曲折子戏“一人一出独角戏”的演出,时隔一年多时间,感性地看到了昆曲更多的特点,这里及时记录下来,希望与懂行的朋友探讨。
昨晚看的三出独角戏分别是刘巍的《夜奔》,王振义的《拾画叫画》,以及魏春荣的《思凡》。以下是观剧过程中的感性发现:
01 被放大的时间
在昆曲中人物的唱是很婉转圆融的,经常一个字高低起伏唱很长,所以可以看到,在昆曲中,时间是被放大的,演员和观众都可以在这被拉长、放慢的时间里体味更多细节,也更沉浸,这在当今的快生活中,格外可贵,因为可以少有地让我们以浸入的方式感受时间,从而获得一个细细品味的空间。
02 人物的心灵写真
以昨晚的三出独角戏为例,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无论是林冲被高俅迫害后,独自投奔水泊梁山路上的复杂心情,还是书生柳梦梅寄宿在太守杜宝旧园,拾得杜丽娘画像的过程,以及拾画后观察、判断、对话该画的细腻过程,以及小尼姑色空不耐拜佛念经的大量心理活动,决定私自逃出桃仙庵的内心过程,都以大量的细节展现了一个人面临某种处境时丰富鲜活的心理活动,简直就是脑内剧场的外化,从而让观众可以透过角色的社会身份,直接看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观众可以离人物的心更近,并在拉长的时间里仔细咂摸他们内心活动的完整过程,也看到人物在唱与念中的抒情,在做与打中的行动,从而更容易与角色共情,也让整个欣赏过程变成对人的充分关注,对心灵的抒情与审美。这对于平日生活中大多含蓄的东方观众来说,更像一次隐秘的心灵写真,也有着充分的内在观照。
03 充满留白的观演关系
相比一些情节紧张的西方戏剧会把观众牢牢吸进跌宕起伏的剧情里,昆曲中观众和人物的关系似乎更加自由,也更有想象空间。
首先,因为舞台大多是空的空间,人物所置身的风景和世界,需要观众去想象,因而有言,戏曲的妙处在于景随人变,物随人变。观众想象的过程,便是在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卷入,而且很多时候,想象的确比直给更有意味,更妙。
其次,正因为演出过程中故事里的时间会因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而被放大,所以观众既可以沉浸其中体味人物的内心,也可以在这放大的时间里自由地抽离出来,映照自己的内心,回味自己的故事。而且这两种方式,都会因为被放大的时间而让人悄然沉浸,沉浸于剧场这个空间,忘记场外的时间,而是仿佛经历了一场梦一样,获得一段不被打扰的心理时间,走进人物的心,也对话自己的心。
04 鲜活生动的人物塑造
因为之前我曾看过魏春荣老师饰演的王熙凤、赵盼儿和陈妙嫦,也见过王振义老师饰演的潘必正,然昨晚再看他们饰演的小尼姑色空与柳梦梅,真是各有各的灵气,虽是同一位演员,却可以真像变魔术一样,变成一个个性格不同动作语言也不同的鲜活人物。
在谢幕的致辞里得知,今年是台上三位演员从艺40周年,因而也意味着,三位演员的实际年龄和剧中人物的年龄是有很大的距离的,特别是魏春荣老师饰演的年方二八的小尼姑色空,如何去塑造一个只有16岁的天真烂漫、情窦初开的少女,除了准确捕捉人物的内心,更需要非常精准的身体语言与面部表情。
也是在这一点上,我突然看到动作对于人物塑造的帮助,当演员可以准确呈现人物的动作、表情,特别是在放大的时间里所呈现的那些丰富细节与变化过程,比如眼波的流转,身体的转动,角色的个性就会在这绵密的动作细节里悄然流露,整个过程似乎与动画作者创作动画的过程相似,是丰富的动作细节,赋予了角色灵魂。
之前和魏春荣老师交流的时候,她曾提到,她现在的状态,经常是戏外享受生活,戏中享受舞台。昨晚在观赏的过程中也确有享受之感,如行云流水,有一种从容自若所带来的自由与轻盈,当看着三位演员几乎是熟能生巧、格外娴熟的演绎,在不断练功与演出的积累下,或许他们早已不被动作束缚,而是可以自由地驾驭角色与动作,真正去享受专注于现场所带来的禅意。
昨晚开场演出前,听主办方首创郎园的演出策划者铭志说,他们和魏春荣老师有个十年之约,希望每年可以做一次演出,以演出的方式和观众见面,到今年已是第六年。每年能在风最冷的时候,一群人沉浸在一个充满想象、放大时间的剧场里享受昆曲,观演相会,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也观照自己的内在精神,是一件古典而浪漫的事,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这样一个隔离时常发生、时间碎片断裂的社会。
作者:水磨心社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