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烂漫而温暖的生活捕手

烂漫而温暖的生活捕手

                                              李舟楫

 

    对胡小军而言,一切生活,皆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从2011年的《西子行乐》、之后的《海上行乐》,再到2021年的《春天行乐》,胡小军的“自行车”系列作品,已经整整十年了。

    所谓“行乐”,在艺术家这里,指的是“骑自行车之乐”。——可见对标题的理解,不仅要看文字,还要看作品的内容。

    因为自行车是学生在校园内的主要交通工具,作为大学教授,胡小军对骑车之乐的体察,恐怕要比绝大多数的城市中人,更为直接和深刻。当青春的热浪随车流呼啸而过时,艺术家的视听体验,随即转化为内心的情绪,升华为艺术创作的灵感。——如此也就能明白胡小军历时十年,创作“自行车”系列的精神动力。

    当然,艺术家目光所及,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一隅。骑自行车,作为一种环保的出行方式,早已成为当下时尚健康的休闲活动。

    从“自行车”系列作品的十年演化中,可见胡小军的艺术语言的探索过程。此系列作品的画面主体,通常由一个或两个人,及一辆自行车组成。以自由书写线条的方式造型,无疑体现了中国人物画的伟大传统。在人物背后,经常统一为手工网点所营造的视觉空间;或以缩釉的方式,呈现出自然而丰富的釉色肌理。——从中可见艺术家对于绘画性的深度拓展。与之前的作品,致力于人物及脸部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的抒写不同,艺术家2021年的作品,其线条表达,显然更加稚拙和个性化了。可见对于胡小军而言,绘画语言的深度修炼、挖掘和拓展,才是其根本性的前进方向。

 

    此外,近年来,一个名为《海上·红颜》的系列作品,从胡小军的整体创作中,日益凸显出来,构成了其代表性的意义。

   作为标题的“海上”,并非特指魔都,而泛指一切当代都市;“红颜”则毫无疑问,指的是女性;因而,顾名思义,《海上·红颜》系列作品的表现对像,即是当代都市生活中的女性。

    艺术家通过对都市女性生活的“凝视”,看到了什么?

    2021年的《海上·红颜》系列,由六件大瓶组成。一个圆形大瓶饱满的瓶身,构成了一间360度连续循环的舞台。在舞台中央,密集拥挤着4、5个都市女性,她们或喝酒、或喝咖啡、或刷手机;各种帽饰、高脚杯、咖啡杯,以及具有怀旧意味的桌椅、风扇、吊灯等,构成了惝恍迷离的当代都市的摩登景观,似梦焉?非梦焉?

    与往年的同题瓷板系列相比,2021年的《海上·红颜》系列,凸显了器皿形制和绘画语言的关系。艺术家利用瓶身的连续循环的舞台效应,刻意以拥挤的空间,营造出一幕幕表面波澜不惊,却暗流涌动的心理戏剧场景。以“舞台”空间中,拥挤的众多女性,彼此缠绕、冲突、对峙、迎合的肢体语言,彰显了都市人类,在“喧嚣”的当代浮世景观之下的,永恒而深刻的“孤独”困境。

    胡小军以“喧嚣”来表现“孤独”,显然体现了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以孤独来书写孤独之外的另一重意义。

 

    2021年,胡小军创作了一个新系列作品,名为《秋江》。作品全部采用青花料白描而成。之所以取名《秋江》,是画面所表现的,皆是浆板练习者,或奋力划桨,或短暂休息的场景。除挂盘以勾线手法表现波浪外,器皿中,作为人物背景的秋水,全部采用留白的形式。留白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采用其一以贯之的标志性的工艺手法——缩釉法。以自然烧成的肌理,来表现河面上粼粼的波光,如此形成了人物绘画部份的光滑釉面,和缩釉背景的自然肌理的对比关系。

    正是在光滑和反光滑的材料对比中,在人为控制的绘画和控制之外的自然烧成中,胡小军展开了自己的陶瓷绘画的审美探索。

    这就回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二十一世纪的绘画,可能是什么?

    当然首先是图像意义的,其次是语言意义的。

    语言是形式,却超越形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绘画的重新崛起,凸显了绘画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不再仅仅是形式,而且事实上已经成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语言事实上已经成为绘画重生的关键力量。

 

    胡小军近些年的作品,大多是作于瓷板或瓷器表面的绘画。也就是说,他的作品,既可以理解为瓷器上的绘画,也可以理解为使用陶瓷媒材及烧成工艺,来进行创作的绘画。

    我更原意以后者的方式来理解胡小军的作品。

    在我看来,他是使用陶瓷媒材展开工作的艺术家,绘画只是其中一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与其它绘画媒材,如水墨、油画、丙烯等相比,陶瓷媒材显然具有更多可供开拓的语言空间。

    胡小军认为:“(我)不是在陶瓷上仿绘中国文人画,也不是对瓷器做局部点缀装饰,而是把泥、釉、彩、成型、烧成等陶瓷独有的特质与绘画结合进行创作。”

    典型如缩釉工艺的运用。缩釉,本来是陶瓷烧制过程中形成的瑕疵和缺陷,胡小军受到宋代青瓷釉面开片的启示,开始进行缩釉试验,并最终使之成为其标志性的艺术语言,并成功融入其整体风格中。

    可见,胡小军拓展了瓷器绘画的语言方式,与传统瓷画相比,艺术语言更加丰富和全面了;从绘画的角度出发,艺术家则表现为充分发掘材质特性,拓展语言空间,从而触及更多的审美可能。

    单从绘画性的角度,亦能感受到胡小军作品的力量。

    他的绘画语言,显然与中国艺术传统相关,体现在其以线条勾勒为基本特征的造型方式中,以此建立一种作品与历史之间的纵向关系。胡小军说:

 “我与这方水土,这方景致是亲密交融的,我的内在生命不受干扰地沉浸在顺延的审美观照中,以最举重若轻的釉彩变化勾勒出客观物象生机勃勃的灵性空间,------再经火淬成和谐完满的诗意。”

    为此,胡小军从出土的唐代毛笔中获取灵感,去湖州与制笔师傅交流,研制出其独特的绘画工具——羊须长杆毛笔。以他长期临习汉代隶书《石门颂》,所获取的书法用笔的经验,再加上这么一种如意的线条表现工具,挥洒之间,自然而然就“气韵生动”了。

    当然,陶瓷与纸墨有别,要在瓷胎上获得挥写自如的状态,要求艺术家充分掌控媒材的特质。以青花料的使用为例,需创造性地发展传统青花瓷绘的“分水”技术,通过对釉料与线条变化关系的微妙把控,才能实现其“天真烂漫”的绘画表达。

 

    当然,生活依然是很重要的。在胡小军的各个系列作品中,无所不在的来自生活现实的各种道具:江南多阴雨天气,雨伞是少不了的;自行车和青春恋人,是永远的主角;偶尔也会跑来一条凑热闹的斑点狗。此外,无论高跟鞋、凉鞋、球鞋,或手中握着的手机,头上戴着的帽子,以及各种样式的短裙长裙、短裤长裤,无不透露出丰盈的时代气息。——可见胡小军教授真是一个烂漫而温暖的生活捕手。

作者:李舟楫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