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油画的时代与传统

  3月30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牵引,组织了全院油画创作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人员有许江院长、全山石、胡振宇、杨参军、孙景刚、章晓明、焦小健、顾黎明等教授及全院油画家。会议围绕浙江油画现状进行了开诚布公的热烈讨论。大家认为近几年浙江油画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全国整体发展现状看,存在问题不少:一、有静心专攻,不受潮流影响,是搞专业的一种情操;二、造型功力扎实,但缺少个人品牌意识;三、浙江油画家需要调整发展思路,要从视觉的张力摆脱“温”的印象,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等方面突破自己。

  我的发言:一、近四十不惑之时,进美院读博,对不同文史哲理论的学习,方感自己学养浅薄。当前油画界也是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国画家因画种的便利对中国文化的素养,也没有西方人对油画的自然把握力,现在处于两不类。要有自己特点,必须把中国人的视觉、空间和造型方式纳入我们的绘画语言方法中。民国时期的画家为什么做的好,就是他们在少年以前就系统地接受并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即便去西方学习西画,回来后也会自然地将油画转化成适合本国审美品质的油画风格。像林风眠、赵无极、徐悲鸿、吴冠中等人的作品就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从“五四”以后,近百年的中国文化一直处于渐渐的断代过程中,现在我们开始反省大文化时才发现谁都不能从文脉的角度廓清中国文化是怎么回事。因为你在这个近一个世纪的教育中,就根本没有系统地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那么,我们的责任是重补传统文化的学识,在边学习、边认识的过程中探究当下中国油画发展轨迹。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把自身放在自己的文化框架中来权衡创新的问题。而现在的中国油画滑向了一种及狭窄的,毫无文化深度的个人主义上,矫情、趣味、伪真等正在阻碍中国油画的发展。二、油画的借鉴其实很广,而现在大家一提中西借鉴就只囿于中国画的笔墨效果;其实,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是一个很丰富的汲取宝库。民俗文化好就好在它来得鲜活和生动,它没有雅文化中的扭捏与无病呻吟。从形式与生存状态的贴切,到媒介的实用与丰富,这都彰显出她的活力。为什么我们不吸取呢?!而是近半个世纪大家都在中国画这条传统道路上拥挤呢?翻看西方油画的历史,现代绘画的革命正是从民俗这条道路上找到了突破口,立体主义与非洲艺术,后印象与浮世绘和原始土著等等。其实,绘画创作就是造型语言问题,从一笔到一个点再到一块色,是艺术家必须在二维空间中解决的问题,而且也要在这几个方面有异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我们中国油画家已习惯于以题材的不同性显示创造能力,熟不知,中国绘画艺术正是从“一笔”(石涛 语)开始画家的创造活力,现在看看我们当前的油画,有多少人在此方面有自己特点?当时代荏苒,留下的已不是题材,而是真正贴近于所处那个时代的视觉语言,它表征着时代的思想、文化和历史。拙见,仅供同仁参考。

  

  顾黎明

  2012年03月30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