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王蒙﹙1298-1385年﹚,享年八十八岁,浙江吴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又称香光居士,作过元朝“理问”小官,后弃官黄鹤山(今杭州东北),明朝建立后,任泰安知州,后因去胡惟庸家赏画而受累死于狱中,王氏善画山水,诗文书法皆工,《明史文苑传》说他的诗文:“不尚榘度”有一定的创格,还记录了浙江名士俞友仁(字文辅)读其诗以为“唐人佳句”,慕其才将胞妹嫁给他,《浙江通志》评述:“为文章顷刻数千言可就”。王氏绘画得外祖父赵松雪影响,继承董源、巨然之法,创出新格,独具面貌,山石喜枯笔、干皴、解索、牛毛或尖笔短皴,兼用小斧劈皴,布局充实。明人董其昌谓:“王步明从赵文繁(松雪)风韵中得”。朱谋觐《画史会要》说:“师巨然,其得用墨法”。恽南田亦说:“远宗摩诘”。王氏在山水画创作中确能表现出“元气磅礴”气概。吴镇在王氏为太朴所画册页题:“吾友王叔明为朴先生作此十二幅,高古清逸,无不兼之,人有谓其生平精力尽属于此,吾又谓其稍露一斑,不仅止此而已也”。倪云林云:“叔明绝历能拙鼎,五百年来无此君”。给予极高的评价,王蒙山水画最为独特处,能表现出江南溪山树林润湿感觉。赋予山水画的一种新的意境,与另三家有别,自己的创迹。
吴镇《渔父图》,绢本,设色,水墨,纵1761厘米,横95.6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吴氏63岁时的作品,取景江南水乡,两本树木耸立湖畔,重墨浓笔,苍润疏淡。近景湖沿蒲草萋萋,随风摇曳,对岸山势沉雄,平江曲水,流溪声远。浮云藏岫,淡峦遥岑,山色入湖,舟行水波涟漪之中,人物生动,山川隐现,气息深沉,萧疏野旷之景,远离世俗之境,表现出“放歌荡漾芦花风”的意境,也是吴氏隐逸生活的真实写照。
《芦花寒雁图》绢本,墨笔,纵83.3厘米,横27.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款题:“ 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冲小浦,鸭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钤“梅花道人”,“吴兴、吴镇书画记”。此图绘远岫平湖之景,芦苇丛生之秋,扁舟一叶,人坐舟中远眺秋色,寒雁惊飞,翱翔于水光云影之中,苇草渔舟细笔勾描,远树滩头随意点染,笔法灵活生动,水墨湿润,意境幽深,别有一番新境。《秋江渔隐图》绢本,墨笔,纵189.1厘米,横88.5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近景江畔青石,水草丰润,楼阁数间,飞檐映江,线条准确绘房舍于树石隐现之中,山前楼古松三株。枝横苍翠,龙虬之状,笔法圆润,中景房舍密树,高峰耸立,飞泉直泻,玉带缥缈,远树舟行,渔父垂钓,对岸山丘连绵 ,浓淡变化,山石轮廓,淡笔线条作披麻皴,复加湿笔罩染苍润华滋,韵昧无穷。《洞庭渔隐图》纸本,墨笔,纵146.4厘米,横58.6厘米。款识:“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揽湖心一叶横。叶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名”。至正元年九月。杪山道人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松树坡石,平淡远岫,渔父垂钓,空勾山峦,干笔皴擦,浓墨点苔,山石树木生动浑圆,不僵不板,远山淡墨勾出,淡墨罩染,数笔点苔,妙造真实,近松苍翠虬枝,松针细笔勾画,全无尖刻之象,苍劲有力,披麻皴写全幅山石,构图取一河两岸形式,疏密、远近相间,静中求动,得造化之髓,吴氏得意之作。《松泉图》纸本,墨笔,纵105.6厘米,横31.7厘米,款长题尾:“至元四年夏至日奉为子渊作松泉梅花道人书”。中国南京博物馆藏。水墨坡上孤松斜出为画外,枝干上盘下曲,如龙爪蟹勾,松针疏朗,飞泉出于松下,奔泻成流,灌木荆棘掩映衬托,浓墨淡树,点叶生动,淡墨勾石略加晕染,富于层次变化,景物虽然简单,构图则平中带险,笔法圆润,气息浑厚,为吴氏五十九岁时作品,清初孙承泽藏,后旋归乾隆、安歧收藏。《梅花图卷》纸本,墨笔,纵29.6厘米,横35厘米,辽宁博物馆藏,粗枝苍干,疏 笔淡花,为吴妙作,与台北“故博物院”藏《墨竹谱》二十二幅有同工之妙。《筒篙清影图》纸本,墨笔,纵102.6厘米,横32.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吴镇晚年之作,简笔疏落,潇洒多姿,不为形态所拘,画家以竹寄托性情。如其诗云:“众木摇落时,以君独怆然。节直心愈空,抱独全其天”。
吴镇,字仲珪,号梅花道人、梅沙弥、梅花和尚,浙江嘉兴魏塘镇人,生于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庚辰七月十六日,殁于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甲午,享年七十五岁,吴氏画风继承董源、巨然,又创新格,平生得苍古浑圆气象,《桐荫论画》评:“吴仲珪墨汁淋漓,古朴之气,扑人眉宇”。明人沈启南诗云:“梅花庵主墨精神,七十年来未用真”。说明吴氏笔墨独到处。恽寿平评:“文征仲述古云:看吴仲圭画,当于密处求疏,看倪云林画,当于疏处求密。……余则更进而反之曰:“须疏处求疏,密处加密,合二公神趣而参之”,“梅花庵主与一峰老人同学,董源、巨然、吴尚沉郁,黄贵萧散。两家神趣不同,而各尽其妙”。《墨井画跋》:“梅道人深得董巨带湿点苔之法,每积画盈笔,不轻点之,语人曰:今日意思鲁钝,俟精明澄澈时为之也,前人绘画学工夫,真如炼金火候”。清人王原祁《麓台题画稿》云:“画有五品,神逸为上,然神之与逸,不能相兼,非具有扛鼎之力,贯虱之巧,则难至也,元季梅道人传巨然衣钵,余见溪山无尽,关山秋霁二图,皆为得其髓者,余初学之,茫然未解。既而知循序渐进之法,体裁以正其规。渲染以合其气,不懈不促,不脱不粘,然后笔力墨花,油然而生,今人以泼墨万能,功力为上,以为有成法,此不知庵之者;以为无成法,亦不知庵主者也,于此研求,庶几于神逸之门,不至望洋,明季惟白石翁最得梅花道人法。诗云:“梅花庵主墨精神,七十年来未用真,可谓深知而笃信者矣”。王窠云:“吴氏画法渊深”。方董说:“无一点烟火气”。张庚说:“道人画山多高危,其皴法多披麻,不独在墨烘圆点,指出了吴氏不同的特点”。明人董其昌评:“吴仲珪大有神气”。给予很高的评价,吴镇以诗书画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受到当时及后世画家钦仰,明人姚绶及沈石田均学梅花道人,得到了真谛,久享名画史。
倪瓒《六君子图》,纸本,墨笔,纵61.9厘米,横33.3厘米,款题:“卢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出此纸,苦征余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大痴师见之,必大笑也,倪瓒”。此图原为近代庞氏虚斋藏 ,是倪氏四十五岁时之作品,平坡之上生长有六种树木,分别为松、柏、樟、楠、槐、榆。疏密掩映,姿势挺拔,笔墨松动疏劲,坡不勾廓淡染墨痕,浓淡点苔,远山勾勒,少染皴擦,全图气象萧森,意趣荒谅。秋意淡净。所谓黄子久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董其昌云:雪林画虽寂寥,小景自有烟霞之色,非画家者流纵横状也,此幅有子久诗又倪迂称之子久为师,但所创见其可宝也,壬寅重九二日观董其昌”,董氏评价说明倪黄之间的关系。六君子图是倪氏传世名作。
作者:张继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