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左正尧:泥性与观念的演义

  4月6日,“第二届广东当代陶艺大展”将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拉开帷幕,持续展至28日。时隔四年,对于这一“迟来”的展览,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馆长、当代陶艺家左正尧笑言,给展览一个时间期限过于被动,“我更希望它是水到渠成,就像植物从土里长出来的一般,这种生长的力量和沉淀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与首届展览中广东陶艺的全面集体亮相有所不同,这次则是立足广东,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现状和前瞻性成果。对此,新快报记者专访了作为展览艺术总监的左正尧,率先揭开这一堪称是本年度国内最耀眼的陶艺大展的面纱。

  打破地域局限的广东“发声”

  打破地域的局限,是这次广东陶艺大展的一大亮点。展览将由两个项目展组成,一个是以中国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作品为主导的特别展,另一个是中国当代实验陶艺家提名展和粤、港、澳当代陶艺作品展。

  左正尧认为,立足广东推动中国当代陶艺发展是展览的出发点,如果将视野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域,那么从策展到学术思考上都会变得单薄,“所以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全国范围这一更大背景的语境下,不仅能真正彰显出广东陶艺的个性与力度,也透过全国当代名家因地域差异而在创作中艺术观念表达和风格面貌呈现上的丰富多样,为不同阶段的陶艺家提供一个较具学术性、探讨性、前瞻性的交流平台。”

  众所周知,广东历来作为传统陶瓷艺术的大省,陶都佛山石湾和瓷都潮州对陶艺的传承有着很广泛的群众基础。事实上,对于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当代陶艺的风格探索,广东同样也是最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之一。左正尧告诉记者,“我还在广东美术馆的时候,就以此平台力推当代陶艺发展,先后策划了‘感受泥性’、‘演绎泥性’和‘超越泥性’等一系列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当代陶艺展览。放眼今天,活跃于中国当代陶艺舞台的一批成熟艺术家,都是伴随着这些展览一起成长,可以说他们的成功,离不开我们的参与和推动。”

  “泥性”与“观念”缺一不可

  回首中国当代陶艺,经过近30年的发展,既保持了与传统陶瓷艺术的某种联系,同时也受影响于当代艺术中其他艺术形态,进一步融入到当代文化系统之中,其审美取向、材料语言、观念形态都在发生着变化。

  然而,仍处于艺术变革发展时期的中国当代陶艺,其发展进程还有着长远的探索之路要走。左正尧指出了当代陶艺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部分陶艺家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材,其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之上,但这种现代设计的意识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我一直以来都在各种学术研讨会的场合里强调这个问题,陶瓷艺术家队伍当中整体修养和素质过于窄,他们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媒介自主和技术传承这个方面,而在主动参与到当代艺术的展览、交流和视野的开阔上面是很多陶艺家所欠缺的。”

  一方面,陶艺家看当代展览很多时候仅仅是在看热闹,常常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与这样的展览没有发生对接的可能;另一方面,不少当代艺术家利用陶瓷这一媒介来创作,又往往只是满足于对自己符号表达的一种再现。“他们甚至自己都不动手,就画个手稿,然后把单子下到厂里让工人批量烧制,完全是一种忽略其存在的介入,根本没有尊重这一媒介所特有的泥性的表达。这已经不再是陶瓷艺术,而是单纯的观念艺术。”左正尧坦言,真正意义上的当代陶艺是应该要做到艺术与技术兼顾,泥性与观念两者缺一不可。“艺术的观念是一件作品高低之分的关键所在,但若没有了技术的支撑也只能沦为眼高手低,要达到所谓‘天工开物’的高度,就必须在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上并驾齐驱。”

  不存在“中国身份”的困局

  提及当代与观念,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今天很多中国艺术家为了避免“失声”,不约而同地在艺术创作中生搬硬套或是讨巧借用一些所谓的“中国式”符号。

  “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当前阶段走入到迫切寻求‘中国身份’的一个困局。”从“85美术运动”一路走来的左正尧,认为早期前卫艺术只需要对一些在本土没有出现过的西方图式和观念进行嫁接模仿,就能出来一种新的风格和面貌,然而到了今天就突显出这样的困局———面对同化,我们是否应当有一个明确的“中国身份”?“对此,近年来很多艺术家为了寻找‘中国身份’,就简单地想到了回过头去挪用中国传统艺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务求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事实上这样的讨巧是与当代背道而驰。所幸的是,陶瓷(China)历来都是代表着中国的一种形象,所以在当代陶艺发展进程中,并没有像其他艺术类别显出所谓的身份的困局。”

  那么,中国当代陶艺是否也有自己的困局呢?

  “为了一味迎合市场,陶艺家们都在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没有形成陶艺家对中国特色陶艺的群体思考,这就是当代陶艺最为欠缺的。”迎合市场,以至于那种如贴花纸型等原本作为日用瓷的工艺手法,在整个瓷器界都被铺天盖地泛滥使用,从而导致艺术家个人修养和表达所留下的痕迹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了。“我非常明确一点,艺术创作不能沦为艺术生产,所以我的作品要求每一个细节都是自己动手,而且烧成之后精品之外一件不留。”左正尧坦言,这是一种使命感,是一种坚持严谨学术的态度。“这是当代艺术家必须坚守的一条底线,否则你的艺术就没有厚度。”

  ●左正尧简介

  1960年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讲师、广东美术馆副研究员及展览策划人。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馆长。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曾多次参加和策划国内外展览,多次举办个展。主要出版物有《艺术路线图》、《点·辐射与深入———来自纸墨的视觉表达》、《超越泥性———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状态》、《不单纯空间》等。

作者:陈煜堃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