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共同的审美特征和优秀的艺术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步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艺术也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无可厚非,然而有一些人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机遇和市场的“诱惑”,迷失了艺术创作的主航向,丧失了对“美”的主旨的把握,包括一些本来已经很有名气或已很有成就的画家的作品越来越显得内容空洞、笔墨慵懒,沦为“行活”,这个问题很令人担忧。针对美术界不理想的创作状态,我们有必要对艺术的本质问题重新思考。

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

  听人讲过这么一段故事;从前有一位姓刘的员外,六十岁才得一子,自然喜欢得不得了,就给孩子取名刘来,取“刘家后继有人”意。不料几年后儿子死了,员外悲痛欲绝,请师爷作了一篇悼文,员外看后认为不足以表达自己伤感的情绪,让他再改,三番五次地改来改去,总是不满意。于是员外道:“我说你写——刘来刘来,你死我埋,我死谁埋,呜乎刘来。”短短的几个字,把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后令人黯然神伤。这说明,作品只有融入了真实的情感,感动自己才会感动别人。

  艺术创作是真实的情感历程。一笔一墨、一点一画,都应当是自己心中的产物,有“真我”的情感,才可通过“立象”来“尽意”。《艺概》把“意”解释为先天,也就是天性、人性、本性、个性,也就是事物生发的根源。这种“真我的情感”应该是本位的,如此才可使“物”着我之色彩,才可以“托物”而“寓旨”,“借景”而“抒情”。没有真情实感或为人驱使的行动,自然没有灵魂体现,更谈不上使人感动。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她的美往往来自极致的情感和夸张。中国传统美学是唯心主义美学,重主观、重心源、重表现。这一观念自然是受禅宗的影响。人们常说“瞧这山水多好看,像画出来的似的”,可见画是比真景好看了。原因便是画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夸张手法。李白形容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我到过庐山,见过传说中的“匡庐飞瀑”,哪里会有什么“三千尺”,实在是欺人之谈,但从心理上依然赞同这种说法,就如同认可他的“白发三千丈”一样。还有“燕山雪片大如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此诗句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其不朽性也正在于它们将人的情绪引申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借助物象的自身规律,以心理需求为导向,对物象进行毫不客气的夸张,会让观者的视觉、感觉、心理、情绪得到了充分的延伸和解放。尽管是主观的、虚幻的,甚至是看似荒诞的,但我们会觉得:只有这样才好!这样才痛快!

  黄宾虹的山水画以其“浑厚华滋”的艺术面貌开启了千百年来传统山水之后的颇具现代审美意义的山水画新篇章,从而独标画坛,其成功也恰在他将一贯所倡导的“浑厚华滋”发展到了极限。而继宾虹老之后的李可染老却以一味厚黑又一次涮新了人们的习惯视觉。再如陈老莲的高古;徐青藤的奔放;董其昌的明静;八大山人的冷寂;吴昌硕的雄浑;陆俨少的缠绵;潘天寿的清刚;徐生翁的稚拙;李叔同的安宁;齐白石的烂漫等,都可以说是令人解放的极致。纵观历代的书画大家无一不是因其独特而到位的艺术语言征服世人,“厚”得痛快,“黑”得痛快,“繁”得痛快,“简”得痛快。如同好酒的人看到美酒,必至酩酊大醉而作罢。如欲言又止,吐吐吞吞,隔靴搔痒,是难以畅观者怀的。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语本《列子·汤问》;“韩娥东之齐,匮食,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木丽,三日不绝”。是说歌声优美耐人回味,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一本好书,一段好曲子,一首好诗会令人不厌其烦地反复地看,反复地听,反复地吟咏。一幅好画,一幅好字,同样会令人难以忘怀,其魅力所在,除去能够看得见的形象,更在于其笔墨以外看不见却可以感知的某种气息,这种气息较之画面更为重要,它是作品的灵魂,通常我们称之为“意境”。作品有无灵魂,有无意境与作者的功力、学养、修为、人格、性格、情致、品位、格调,以及其审美追求密切相关,诉诸了作者多方面的努力。令人神往的境界的体现,在古人看来,首先是以学问为前提。所谓胸有诗书气自华。清人方东树认为,“意境高古其深存乎其人之学问、胸襟、道义,所谓本领不途向文字求”。宋人邓椿在其所著《画记杂说》中进一步阐述了学问与绘画的关系:“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画外之功、字外之功是决定作品高下的重要因素,也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学者王国维曾说,“大家之作,言情必泌人心脾,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揉骄造作,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美是时代的需要,时代呼唤着美术,时代的发展已为现代的美术家开辟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人们可以在各个方位尽情地去展现自己,全盘西化也好,东西融和也好,固守传统也好,艺术道路的选择因人而定,孰优孰劣,每个艺术家自当深有体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艺术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步,对至真。至善,至美的需要;追求与向往,是人类的共性,忽视了性情的培养。功力的锤炼,学养的修为,只在花样上翻新,其作品必不会流传长远,更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