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如莲化境刘知白艺术展登陆太和艺术空间

  内容摘要:刘知白老人,号白云,晚号野竹翁、如莲老人,生于安徽凤阳,1915年10月生。后定居贵州贵阳,行年八十有余。18岁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国画系主任顾彦平。专心研摹顾氏“过云楼”历代藏画并随乃师造访苏吴名流、藏家。抗战时期,辗转飘零于西南诸省,虽动荡颠沛而不废笔砚,精研传统艺术……
  刘知白老人,号白云,晚号野竹翁、如莲老人,生于安徽凤阳,1915 年 10 月生。后定居贵州贵阳,行年八十有余。18 岁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国画系主任顾彦平。专心研摹顾氏“过云楼”历代藏画并随乃师造访苏吴名流、藏家。抗战时期,辗转飘零于西南诸省,虽动荡颠沛而不废笔砚,精研传统艺术,擅长山水画,亦工花鸟。解放后定居贵阳至今。


策展人贾廷峰介绍刘知白作品

  刘知白在近八十年的绘画途程中,先生上涉宋元,下及明清,潜心于传统近七十年。晚年以造化为师,在自然中印证传统,将古法化为己用,终臻随心所欲之大境。其早年作品文雅清逸。晚年笔写泼墨,清奇诡美、大气磅礴。先生襟怀坦荡,意存高古,一生远离画坛,始终坚守着一个文化人的自由品格和独立思想。

  2012年4月7日,“知白守黑 如莲化境”刘知白艺术展在798艺术区太和艺术空间举办,本次展出的作品主要是刘知白晚年变法的书画作品,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在接受采访时说:“刘知白老先生的展览是我早就想做的,10年前我就很喜欢刘知白先生的作品,这次展出的作品晚年的居多。为什么要做这个展览?中国画的水墨画现在并没有发扬光大,很多人在技术领域争论不休,但是没人上升到知识分子的一种情怀,刘知白一辈子在贵州偏僻之地,沉寂了很多年不为名不为利,寂寞的耕耘,这样的艺术家被忽略了,我们应还给艺术一个公道,这种艺术太少了,大多是甜俗、送礼的艺术。这次展出的作品以泼墨居多,这是刘知白晚年的特点,原来刘知白画传统的花鸟山水,对贵州的山水有了自己的体会与解读,把这一切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展示了一个刘氏自家样式的中国山水语言。”


展览现场

  刘知白曾说,“作为一个画人,一要老老实实学传统,二要广师造化,三要经得起寂寞,四要敢于不断超越自己,五要不畏艰难险阻,不畏老之将至”。他所言“学时有他无我,画时有我无他”的治学思想,要求学习传统时踏踏实实,苦心追摹,再从师造化中去领悟传统,最后以我法画出自家山水。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学者冯其庸看了刘知白先生的画后,惊叹不已,主动提出为先生的画集写序,仅从其中几句,就可看出他对先生画风画格的倾慕:“刘老的画,是地道的中国气派、中国神韵!笔墨之高,已入化境。从山水画的渊源来说,刘老画里呈现出来的是石涛、石溪等人的气派,而且其高处,决不在二石之下。他的山水完全是从贵州的真山真水中来,完全是自出新意,一片天机,没有丝毫陈旧的感觉,相反却是令人为之耳目一新,看到了贵州真山真水的神韵!刘老的画我感到已经人格化了,而刘老的人也已经与天地、山水、自然浑然默契了,这真是画家最难达到的最高境界!”


水墨作品《24心象》

  每一幅的构图都是不一样的,表现出来的节奏是不同的,泼墨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心中山水。

  扑面而来的湿润气息,细节微妙,如果一个没有对传统有把握的人是很难表现出来的,超越张大千,摒弃了设计感,不可重复性。
  刘知白晚年一直想在家乡凤阳举办一次个人画展,可是老人没有等到这一天。他画了一辈子的画,就在临走前几个小时还迷迷糊糊泼完最后一点剩墨,搁下了画笔。“二石超超画笔稀,天南又见白云飞。神州自古多奇逸,寂寂空山一布衣。”冯其庸。

作者:张译丹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