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4-09-30 00:00
秋风起,秋雨凉,又到燃炭烹茶时!
红泥小火炉,古用以温酒,潮人则用以煮茶。高六、七寸;有一种高脚炉,高二尺余,下半部有格,可盛榄核炭;通风束火,作业甚便。
砂铫俗名“茶锅仔”。沙泉清冽,故铫必砂制。枫溪名手所作,轻巧可喜。或用钢铫、锡铫、轻铁者,终不免生金属气味,不可用。
——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型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
——清.俞蛟《梦厂杂著》
凉炉,煮水之器。工夫茶讲究“活火熟汤",因此凉炉自然成为了茶具之首。在日本煎茶道风靡时期,中国出口的凉炉被视为珍品,其中最为推崇的是白泥凉炉,因其洁净高雅而备受青睐。
红泥炉,被誉为潮汕工夫茶“四宝”之一,因潮汕制式特别,也被称作“潮汕风炉仔”,其外形精致小巧,高不盈尺约在七八寸间,置炭的炉心深而小。“潮汕风炉仔”在制作上也继承了陆羽《茶经》所述之造型——古鼎型,只陆羽的鼎式风炉为铁铸,“潮汕风炉仔”则用陶土烧制而成,先为白泥后普遍为红泥取代。
潮汕红泥炉的精致实用历来备受茶客热捧,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布衣诗人陈恭尹也深受潮汕红泥炉等茶器及工夫茶艺的吸引,因而生发感慨:“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就隙邀风势,添泉战水声。寻常饥渴外,多事养浮生。”(白灶,即俞蛟所记的“以细白泥为之”的截筒形茶炉;青铛,即砂铫。)
砂铫俗称“茶锅仔”、“薄锅仔”,雅名叫“玉书煨”,相传古时有一位叫玉书的枫溪老艺人的所做的最著名,后人尊称其煨为“玉书煨”。系用含砂陶泥做成的小水壶,外形古朴高雅。砂铫与泥炉配套,称“风炉薄锅仔”,两者形影相随,为潮汕工夫茶必备之物。
来源:象外美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