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葫芦上的水墨千秋

2015-04-21 11:54

华夏收藏网讯 葫芦烙画,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记者走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绘葫芦项目传承人王兆庚先生,在与王先生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葫芦烙画在艺术构思、艺术手法、艺术内涵等方面,都与传统中国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此外,由于葫芦表面质地的特殊性,在葫芦上作画还有许多在宣纸上作画所无法达到的新高度。
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葫芦烙画以烙痕代替笔墨,每一笔都不可改易,因而在创作时讲究“意在笔先,落笔成形”。“意在笔先”最早由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提出,说的是书法创作,“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古来书画一脉,论书也便是论画,因而这一概念也成为中国画论中的重要内容。
王兆庚向记者介绍道,葫芦烙画与传统绘画一样,在绘制之前,先要确定画面构图。要根据葫芦的具体器形来确定构图,由于葫芦本身是立体的,不像宣纸是一个平面,因而在葫芦上作画,在构图方面,有着比传统中国画更为复杂的要求,“不能太大,太大了就得转着看;也不能太小,显得拘谨”。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意思是说,如果作画只追求形似,大概连儿童都要取笑。其实,早在苏轼之前五六百年,便已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就曾有“以形写神”的观点。作画,并不是不能追求形似,而是不能只追求形似,要通过外在的形体去表现其内在的神韵,能如此,方为善画之人。
不得不说,王兆庚是深谙个中三昧之人。他在烙画鱼的时候,不追求鱼鳞、鱼鳍、鱼尾部位一笔一笔的细致勾勒,而是重在表现鱼在游动时的动态感。“画鱼,我不喜欢完全用工笔的手法去绘制,有的人烙画鱼鳞片,一片一片都要勾勒出,美观固然美观,但是灵动性稍微欠缺一点,画鱼,就是要把灵动性画出来”,王兆庚如是说。

?再说到画猴子,很多人画猴子,只是画静态的猴子,着重对猴子的皮毛进行勾画。王兆庚也画猴子,他画猴子截取的是猴子跃动中的画面,抓着这边的枝头,去攀那边的枝头,将猴子的顽皮、不受约束表现得尽致淋漓,“用北京话说,就是机灵劲儿”,王兆庚笑言。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王兆庚的家里养着一只小蛐蛐,本以为是爱好使然,王兆庚却说,那是因为他要画蛐蛐,就先养上一只,早晚看上一看,久而久之,熟悉了蛐蛐的构造,了解了蛐蛐的习性,更便于他去描绘蛐蛐。这让记者想起了文与可画竹的故事。同样是大文豪苏东坡,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用“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一语来形容其好友文与可画竹,这也便是为后人所熟知的成语“成竹在胸”的由来。要画好竹,必得先有竹可看,而要画好蛐蛐,也必得先有蛐蛐可观。提笔作画,蛐蛐的一静一动,无不在其脑中心中,蛐蛐的外在姿态、内在神韵自然俱现纸上。

作者 王菲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