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汇 | 新闻】游于艺?敦煌-武艺个展

2015-04-22 00:00

“游于艺· 敦煌—— 武艺个展”展览空间


4月18日,武艺个展《游于艺?敦煌》在MEBOSAPCE美博开幕,从1994年起,武艺二十多年来数次前往敦煌,并在2010年和2014年形成两次创作探索,这两次探索第一次采用的是油画创作,武艺用他个人日记式的风格记录着敦煌建筑结构和外景氛围,第二次即2014年的创作,武艺特地用了敦煌当地的陈年老宣纸,并在绘制的部分做了白垩底再做绘制模仿了前人在墙皮上绘画的效果。图像绘制得很薄,用的是国画颜料,对比两次创作的结果我们会发现面对敦煌遗迹,有两个武艺出现一个是用时间性,叙述散文般描绘敦煌的武艺,一个是带着传统视角愈要与古人亲近,自游自舞的武艺,这种交织隐藏着一些历史性的问题。我们知道敦煌在汉代立郡,但是“敦煌”这个词并非来自汉语,而是来自当时的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的语言,到底是那个少数民族,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月氏人的,有的说是吐火罗人的,有的认为是羌人的,不管是谁的敦煌,这个地方是古代中国与西方文化和经贸交流最为活跃的地方,相当于清初的广州和民国时的上海和香港,从时间段来说敦煌影响更长。武艺从小出身于博物馆世家,对历史特别清代文化遗存有着自己独到的认知,而1994年前去敦煌无疑是带着对清之前的历史遗存的好奇和寻根的态度,而在考察了敦煌,酒泉魏晋十六国壁画和武威文庙之后,武艺似乎逐渐得出自己对“汉”这一文化发展的自我的认识。2014年武艺的纸本作品似乎有意抽离魏晋之后朝代所流行矫饰和造作,在一个更为土乡气息的氛围里还原一块文明交流的飞地艺术。



武艺 莫高窟九层楼 50cm×40cm 布面油画 2010


“敦煌”系列作为武艺对中国古典绘画临摹的一部分,与他广为人知的“新马坡”水墨系列和在巴黎、布拉格、日本等地的旅居写生系列相平行,是艺术家近年来所展开的一项十分独特的艺术实践。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到清代佚名画家的《先贤像传》,再到“敦煌”系列,武艺在对经典的传移模写中完成了一次美术史意义上的“文本之旅”。这其中所包含的不仅是笔墨、笔法的操演,更是在历史的坐标系中重新发现和定义自我,是在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的自觉”。



武艺 舍身饲虎 80cm×100cm 布面油画 2010


从1994年起,武艺二十多年来数次前往敦煌,并在2010年和2014年形成两次创作高峰。武艺将自己临摹敦煌的方式称为“意临”,不求以假乱真,再现原作,而是以敦煌壁画为母本,通过自己的分析、体会,从自己的角度重新演绎敦煌壁画。这些作品以题材分,有菩萨、飞天、伎乐天,也有佛经故事。无论是油画,还是水墨,都有极强的书写性,并充满了武艺的个人趣味。他的临摹大多是片段性的,尺幅不大,通常抽取原作中的一个或几个形象,或是一个局部加以临写。有的可以辨识出原画,有的在艺术家的演绎和重新组合中已无从考察。其中的一些作品将绘画形象从原来的语境中抽离出来,安放在一个自然环境之中,使得作品获得一种现场感,仿佛不是临摹而是写生的作品,《嬉戏图》、《月牙泉》,皆是如此。



武艺 月牙泉 50cm×40cm 布面油画 2010


从艺术史的角度而言,武艺的“敦煌”系列不仅处在他自身“文本之旅”的脉络中,也勾连着中国艺术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敦煌情结和临摹史。上世纪初敦煌石窟重新发现以来,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韩乐然、董希文、叶浅予、詹建俊等几代艺术家都曾朝圣敦煌,并留下了风格各异的临摹作品。武艺一再谈到如果不是被这些前辈艺术家的临摹作品所感染,他不会萌生临摹敦煌的念头。他的这些作品不仅是在沟通和温习敦煌所代表的古老的艺术传统,也是在向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这些为保护、研究和传播敦煌做出贡献的前辈们致敬,是发端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敦煌临摹史在当代的延续和生长。



武艺 九层楼远眺 40cm×50cm 布面油画 2010


正如艾略特说,任何想在二十五岁之后还要继续写诗的人必须对“历史的意识”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历史的意识“使一个作家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这一点对于艺术家来也大抵如此。在谈到为何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临摹经典时,武艺说:“这是从心底里迸发出的强烈需求。在临摹过程中,对前人的敬畏油然而生,敬畏也是一种幸福,这是在前些年从未有过的感受。慢慢体会到,在这个年龄光有本能有些不足,前人的滋养远比本能丰富得多。”



武艺 开往兰州的火车 40cm×50cm 布面油画 2010


对于二十世纪中叶的艺术家而言,敦煌这个乍然开放的民族艺术宝库提供了西方艺术之外,中国美术寻求变革的另外一个资源和路径。它不仅滋养了张大千、关山月这样在中国画传统内部寻求变革的艺术家,也启迪了韩乐然、董希文等对油画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武艺 舍身饲虎 66.5cm×134cm 纸本水墨 2014


对于武艺这一代艺术家而言,他们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语境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使他们能够以一种较为从容的态度,以一种更开阔的比较性的文化视野来重新关照和评估自己的传统。从《富春山居图》,到《先贤像传》,再到“敦煌”系列,武艺在一个更具纵深的历史纬度上不断调整着自身与传统的关系,并以此厘清自身的创作脉络,为下一段旅程积蓄能量。



艺术家刘野、法国艺术家米歇尔· 马多、艺术家武艺、批评家朱朱和 《LEAP 艺术界 》& 《 艺术新闻/中文版 》 执行出版人曹丹在展览现场(从左至右)


艺术家武艺(左)、艺术家徐累(右)和美博文化执行董事徐娟在展览现场


研讨会现场


================










来源:798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