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彭德:中国批评家的现实境遇

2015-04-22 10:13

  批评家的现实境遇,属于形而下的非艺术问题,可是如果不解决,艺术问题和形而上的思考只能悬置。批评家的现实境遇不佳,不在于批评家素质差,首先是批评家和艺术家的比例有问题。当代艺术圈从事创作的人,北京不下五千,各地累计人数不会低于北京。批评家有多少人呢?100名左右。双方人数的比例大约是1:100。它使得忙碌的批评家缺少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写出的往往是应景文章。这类文章影响了批评、批评家、批评界的声誉,受损的声誉进而成为想投身批评的年轻人的障碍。

  从事思想探索的批评家和从事创作的艺术家,在精神领域的前沿地带,没有高低之分,可是社会报酬不成比例。据知情人披露,艺术圈有一位成功人士,为了举办个展和参加联展,为了出版和推广,为了生活、创作、考察和赞助,2011年开支将近1200万元。相比之下,数以百计的知名艺术批评家,全年收入的总和远没有这么多。这里说的收入,是指依靠批评本身获得的报酬。一个时代的艺术成就,不是某个艺术家单枪匹马奋斗的结果,批评家是重要的参与者,可是现行的利益分配,同上一项对照,倒置的比例超过了1:100。

  美术界对这种分配差异视而不见,明显影响了批评的质量和力度。反观历史,从事评论的人物,差不多都是贵族或官僚。比如自视甚高却也名副其实的张彦远,其家族五代当官,三代宰相,本人职位是从三品,年薪相当于人民币100万。经常写书画评论的苏轼,官至正二品,即便落魄时,豢养的小秘还有4个。有5部书画评论传世的米芾,母亲是皇帝的奶妈,本职从三品。有一次宋徽宗见他的字写得漂亮,赏银900两。当时1两银子约等于人民币1000元。《画禅室随笔》的作者董其昌,官至正一品,其家族横行乡里,住宅被上万民众纵火焚烧,烧了两天。随后另筑大宅庭园,即保留至今的“醉白池”,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历史上这些最有成就的美术评论家,他们从事批评完全不必要考虑同经济利益挂钩。

  美术批评家大都在体制之内,体制不关心狭义的批评。靠工资生存的体制内的批评家,不敢自由购书,不能自费出国考察。体制外批评家如果无人赞助,同样拮据。因此,国家必须提高稿酬标准,受惠于批评的拍卖行、画廊应建立基金会提携和奖掖批评。在目前,这类建议仍旧是一张画饼。批评家依靠润笔费和演讲费维持再生产,只是原始的按劳取酬的无奈行为。美术学院属于文科大学,中国文科大学最高职称是二级教授。国家发给二级教授的年薪,在三年前大幅度提高之后,共计67046元,合10705美元,是印度教师平均年薪的七分之一。查阅反贪之前的网络文章《中国贫富标准线》,穷人的年收入是3万-8万元。

  批评是精英的事业,在当下却成了穷人的活计。这很荒谬。批评和金钱固然不能成为因果关系,可是批评家的生存条件都缺乏时,他的言论无异于犬儒的对空呐喊。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targe,彭德<b><a,href="http://blog.artintern.net/994"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