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故事 | 学二人转的孩子

2015-06-05 00:00

故事 | 学二人转的孩子 原创 人民摄影 人民摄影

rmsybwx

报道摄影新闻和相关信息,促进摄影事业发展。

辽宁铁岭开原市,通往沈阳高速的公路旁,有一家二人转学校。每天下午16时,许多学习了一年两年的孩子,站在夕阳里打着快板,嘴里念念有词地说着自己编的段子,公路旁乡村路口几个孩子转着手里的手绢,此情此景总能引起过路人的好奇。


  这些在学校的孩子每天要从早到晚的训练。早晨5时起来到晚上21时,要练习翻跟头、打把势、丢手绢、打快板和说学逗唱。到了晚上又要开始模拟演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这些都需要不断的重复练习。



  下午,学校开始各种打把势的训练。老师拿着教鞭,盯着怕苦偷懒的孩子。下午的训练时间是4个小时,这也是最辛苦的。



  男女两人搭档表演是二人转的特色,在舞台上表演是一对儿,生活里也是夫妻,这是自古传下来的传统。所以学校下午的模拟表演,是学生们相互寻找有默契的搭档的过程。



  学员的食宿由学校负责。下午,几个学生训练完便在学校的食堂吃饭,校长唐军是赵本山儿时的好友,他将自己和赵的合影挂在学校的门口,让进门的人都可以看到。


  “打竹板,竹板响,我把村里的事情讲一讲……”一位绰号叫“老艺人”的14岁少年打着竹板,周围几个伙伴围在身边笑着听他说唱。

  学校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名学生。校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张校长唐军和赵本山的合影照。在办公室电脑前,56岁的唐军点燃了一支烟回忆起少年时期和赵本山同乡的种种往事……

  随着二人转舞台在中国形式多样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二人转演出都倾向与现代歌舞、杂技、魔术及笑话等形式相结合。这也是二人转作为几百年流传至今的民间戏曲形式非但没有没落,反而更加流行的原因。

  关于二人转演员,唐军说:“真正能进剧场的二人转演员已经基本算是成功了。在舞台上表演,面对台下几百甚至几千个观众,观众的回应是对二人转演员技艺认可的标准。站在台上,30分钟,表演完了,观众却一点反应没有,那还怎么演?所以这些各种各样的形式必须掌握的熟练得不能再熟练。大部分二人转演员会在生活中不断摸索,什么有意思,就琢磨着加入表演里。表演多样化,观众才不会腻。二人转是一门民间艺术,面对的是大众来表演,不像歌剧等,那可能是比较高雅的,针对的人群也比较小众或者说不适合中国人的喜好。”

  开原大戏院坐落在铁岭开原市中心,可容纳上百人,平时以二人转表演为主兼做电影院。二人转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大戏院的门票,更拉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行业的发展。开原大戏院的前身是工人文化宫,1998年,文化宫濒临倒闭。2006年,文化宫重组改制,变身为民营的开原大戏院有限责任公司。

  晚上22时,开原大戏院门口停满了私家车和出租车,等待接送观看完二人转表演回家的观众,这也是这个三线城市在夜晚最热闹的区域之一。每天晚上从19时开始这里便陆续挤满了来购票观看二人转演出的市民。表演从晚上20时开始持续到22时。分五场,从一到五的五对演员依精彩程度递增。压轴的第五场表演通常是来自辽宁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员,他们的表演最夺观众眼球。就算工资最少的第一场演员,在开原这座三线城市里的报酬也能达到每月九千元以上。这些大剧场的演员现在可以衣食无忧地在自己想定居的城市购房购车了。



  晚上22时过后,开原的街头灯火已经稀少,在高速旁的这座学校也将进入了睡梦。尽管一天的训练很辛苦,但伴随着劳累的还有孩子童真的欢笑。他们打水洗漱、谈笑聊天,暂时忘了明天还要早早起床练习。



  下午17时,辽宁开原,落日余晖照亮晚霞,两只红手绢在通往沈阳高速公路旁的乡间飞舞。这里有一家二人转学校,每年都会招上百名学生。不同于传统戏曲的小众化或没落趋势,二人转近年的发展越来越多样,但二人转演员台前风光、幽默的背后,满满的都是隐忍。



  小东和他的妻子是开原大戏院的演员,他们已经有了一个11个月大的孩子,在老家长春买了房和车安了家。这几年,两个人走了许多城市,吃过不少苦。现在生活基本稳定,他们盘算着继续通过二人转表演攒一些钱。



  这就是孩子们梦想登上的舞台。晚上20时,开原大戏院的帷幕将被拉开。尽管这里和学校的距离只有几百米,但这是一代代二人转演员憧憬的距离。正是这样的憧憬让二人转生生不息。无论是物质或是精神上得需求,二人转演员都需要通过苦练、忍受和奔走江湖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用光影捕捉细节

  二人转这种流传于东北民间的艺术形式,随着赵本山连续多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演出红遍大江南北,尽管人们对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褒贬不一,但是学习二人转的孩子还是与日俱增,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并不比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孩子们少。

  赵赫廷用他惯常的拍摄手法,从头至尾两支镜头,现场自然光所纪录的这个群体的日常生活,没有广角镜头所带来的夸张视觉,也没有那些形式大于内容的构图,更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剧情。每个人看这组照片都会有不同的内心感受,于我,看到的更多是艰辛和无奈,一如现实的生活,再奋力挣扎也有心无力。就像开篇的那张照片里,在流淌积水的道路上,深处棚户区仍在奋力练习的两个青年。由此带入观者进到一个陌生地方,陌生人的故事之中,如身处其中,咂摸品读,就像喝了一杯晨起的温开水,在打开一帧帧图片时,一股平实的暖意流淌全身。在光影和色彩中,真实的故事主角一一登场,人文视角的精彩瞬间中,耐人寻味的细节语言贯穿其中,开放式的结尾留有余味,让人五味杂陈,说不出的苦楚留存心底,刺痛每个平凡的观者。个体存在的每幅画面里所呈现的即使是欢乐的场面也透着些许的悲凉,时代变革中的青年男女赶赴一场未知的旅程。赵赫廷让这种情绪贯穿其中,孤独且忧伤,迷茫的不知所措。他究竟是带着怎样的情绪拍摄的这组照片,不必问询,答案自在其中。

王攀



来源:人民摄影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