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百年杂货店

2015-06-05 10:59

怀荫堂东隔壁一墙之隔的地方,是一间没有名字的杂货店,简单,毫不起眼。

早晨五点多开门,晚上七点半关门,几乎是风雨无阻。

石板已被过往的人群,岁月的风沙,磨得光滑;东边的墙体还嵌有道光年间的功德牌。

大沐文/图

华夏收藏网讯 碧螺春茶已过,枇杷杨梅接踵而至,苏州的东山从来不曾让人失望过。绮丽宽广的太湖之景,物阜民丰的毓秀之处,人文荟萃的灵杰之地。而东山的文化底蕴并不仅仅浓缩在雕花楼之中,除此之外还应有值得留恋的地方,例如沉寂在杨湾村中的怀荫堂。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怀荫堂,其砖雕门楼为皮条脊,规制小而低矮,是目前保留较为完好的明代建筑。这里曾是东山远近闻名的杨湾书场,如今看来少了当初的意气风发,却多了份古韵遗风。怀荫堂东隔壁一墙之隔的地方,是一间没有名字的杂货店,简单,毫不起眼。每天,在小贩的吆喝声响起之前,小店的门已经打开。

然而,这看似普通的店铺实则别有一番面目,与毗邻的怀荫堂相同,亦是明代的建筑。作为杂货店,其亦存在近百年,这便是生活与历史相互交融的最好例证。53岁的叶剑新是这家老店的第三代传人,现在负责店铺的打理与运营,他说在祖父那辈,这里就经营油米行当,如今卖些小玩具、学生文具、生活用品,也算一种传承。

石板已被过往的人群,岁月的风沙,磨得光滑;东边的墙体还嵌有道光年间的功德牌;摆放物品的玻璃柜也残破不堪,胶带一层又一层地包裹着,缠绕的是多年来朝夕相处的恋恋情感。

多年前,杨湾由原来的乡镇变成了乡村,原本繁华的老街,只剩如今稀零的几家,青石砖上长满嫩绿,诉说着孤寂。唯有路口的银行,时有人烟,叙说着这里的风流往昔。如此,无名小店更显得特立独行,弥足珍贵了。

今年84岁的叶钧安是小店的第二代传人,头发近乎花白,穿着中山装,老先生的听力已经不是很好了,眼睛却很灵光,总是坐在檐下津津有味地读着报纸。橱窗里那些方正的汉字便是出自他的手中,他用大半辈子时间守护着这家杂货铺,如今老来也将一路与它相伴。在一旁忙活的是叶钧安的老伴儿刘根妹,她扎着蓄起的头发,系着格子围裙。每天,早晨五点多开门,晚上七点半关门,几乎是风雨无阻,这份坚持伴随他们走过了百年历程。

或许是受到了祖辈的影响,叶剑新对这家在他人眼中“过气”的小店有着深厚的情感。清晨,透过木板间的缝隙感受微光,等待送报人的到来,每个客户的神情都洋溢着欢乐,尽管他们购买的仅是一袋盐、一瓶醋或是一块香皂。中午的时候,连家犬也加入到午睡的阵队中来,这样的地方,是不需要设防的。傍晚是一天之中最繁闹的时刻,附近杨湾小学的孩子,踏着放学的铃声到这儿休憩,他们对小店的期待胜过家中。

小小的杂货店,俨然成了生活的一个缩影,且在别处难以寻觅。静默不言,却生生不息,这家无名的店铺正无声地打造着自己的招牌。

许是有人远行,慆慆不归;许是有人留守,代代相传。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