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空间的“有无相生” 吴笛个展“从地铁到海滨”

2015-06-06 00:00

  “从地铁到海滨——吴笛个展”于6月5日下午4时在Space Local龙口空间开幕,这是吴笛继2009年“蚂蚁,蚂蚁”、2013年“宝贝不哭”之后的第三个个展,不同的是此次展览有三位合作艺术家,分别是电子原音乐队“苏维埃波普”的李青与李维思,以及视觉艺术家张亭。

艺术家吴笛(右四)、张亭(左二)、李维思(右三)、李青(右一)与《芭莎艺术》执行主编孙国胜(左一)、龙口空间创始人孙士娴(左三)、导演顾长卫(左四)

  艺术家吴笛(右四)、张亭(左二)、李维思(右三)、李青(右一)与《芭莎艺术》执行主编孙国胜(左一)、龙口空间创始人孙士娴(左三)、导演顾长卫(左四) 此次展览主要塑造了三个空间。和以往展览大相径庭的是,展览现场是一个空无一物的金色房间:金色锡箔纸铺满地板,窗户上张贴着黄色的玻璃纸,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房间内变成一片金色,而且房间的白墙壁上并没有悬挂任何作品,光线透过窗子进入室内,墙壁也变成了一片金色……这就是展览的第一个空间,金色锡箔纸铺满的地板就是吴笛的第一个作品《Flash of Light》:由众多小块的金色锡箔纸一块块组合拼贴而成,将整个地板填满,这种带有宗教仪式感的现场立刻把观众带入一个不同寻常的空间。

展览现场,空无一物的金色客厅

  展览现场,空无一物的金色客厅

阳光透过窗户的暖色玻璃纸进入房间,与地面相映成辉

  阳光透过窗户的暖色玻璃纸进入房间,与地面相映成辉

  展览的第二个空间,就是吴笛和苏维埃波普共同塑造的《四元数》音频、音轨。在一个黑色不透光的房间内,播放着一段将近半小时的音频和音轨。这是由一段空白磁带经过反复播放,将其自带波长的频率进行加速、减速,由此产生的低频和高频的艺术作品。在房间内放置着一面镜子,但是在黑暗中镜子的“有”也几乎相当于“无”。在这个黑暗的房间内,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音量的强弱、节奏的快慢,艺术家的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方法提炼出“有”和“无”的概念,同时也是空间的远近与时间的进退的观念:音频在既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播放,但是同时也能产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使人从听觉上体验“地铁到海滨”的空间的无形转换。

艺术家苏维埃波普:李维思(左)、李青(右)

  艺术家苏维埃波普:李维思(左)、李青(右) 第三个展览空间是吴笛与视觉艺术家张亭合作的视频《瞬间》,在一个狭长的空间内,反复播放一段5分48秒的视频。视频中是光线的无限变化、循环,由于空间狭窄因此只能近距离观看作品的局部,色彩的瞬间流转与光线的变化会使人的视觉变得扩散,因此产生了一定的压迫感。张亭表示,这件作品象征着当下信息量充斥的社会,尽管人们有时无法觉察信息的泛滥,但是这种信息对人类的压迫感仍是存在的。《瞬间》就是把这一点提炼出来,直接告诉观众信息带来的空间感的压迫性。作品的元素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是经过放大,则被塑造成一种超现实的空间。

视觉艺术家张亭

  视觉艺术家张亭 “有无相生”是道家哲学,是事物的有中生无,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有可以转化成无,无也可以转化成有。龙口空间创始人孙士娴表示,“从地铁到海滨”的意义在于,在现实与非现实、有限与无限的空间内,观察人们的精神究竟能到达什么状态。通过技术的手段,探究于多重空间内的各个空间的转换和有无相生的过程中,人们如何触碰自己的意识,这一过程也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漫长又短暂的时间内。地铁到海滨,有时只是一个瞬间的距离。

展览现场,墙上三幅作品是吴笛此次的新作

  展览现场,墙上三幅作品是吴笛此次的新作

吴笛作品,不同种颜料在画面上重叠

  吴笛作品,不同种颜料在画面上重叠

  展览将持续到7月30日。

来源:HI艺术 作者:吕晓晨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