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高山流云》
《丽景图》
祁恩进
1958年生于南京市,江苏省国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兼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画院高研班导师,特聘教授。
几年前我曾在杂记中写道:少年时画画是好奇,是无知,是兴趣;青年时画画,是志向,是职业,是饭碗;中年以后画画便成了生活,成了使命,成了快乐。回想早年学画时的经历,颇有些戏剧性,学画之初并非是什么志向远大,也更没奢望这辈子要做画家。就因为偶然间看到邻居白玉亭老先生在家里作画,窗明几净之室,先生怡然自得地在纸上挥毫,甚是惬意,一时间觉得好玩,觉得神奇,便三天两头跑去看,又听老人家讲许多与画有关的故事,心中顿生向往。回到家中自己鬼使神差地也照着样子涂画(那时还不懂什么叫临摹),画了几张之后拿去给白先生看,得到了先生的赞扬和指点,一来二去,暑往寒来,先生越鼓励,我画得便越起劲。那时的小学有书法课,我和几位兴趣相同的同学都喜欢练字,我现在还记得临的第一本字帖是隶书《纪念白求恩》,还有一本是柳公权的《玄秘塔》。而后过了两年左右同学送了我一本旧拓的《石门颂》碑帖,我看了非常喜欢,就认认真真地临写了多年,并一直伴随在我身边。
当初,我从糊墙用的白纸画到毛边纸;再从毛边纸画到防风纸、高丽纸;再后来就升格到了宣纸。当时家中经济困难,每次买纸都是几张几张的买。可供临习的画谱几乎没有,即使有也没钱购买。一起学画的同学只要谁手上借到了古人画册、画谱,都会相互传借、临习,互相切磋、讨教,一听说谁画了几张好画便会迫不及待地赶去看、学。在大街小巷里若看到人家墙上挂了幅旧画,会很冒昧地走进去看个究竟。当时钱、亚、宋、魏诸老都健在,他们的许多印刷品自然成了我们临习的范本。上中学时,非常有幸遇到了教我们化学的速泰熙老师,他是版画家,虽然不教美术,但经常会对我们讲一些有趣的艺术故事。记得有一次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到他家里看画时,他推荐我们读一本书,是秦牧写的散文集《艺海拾贝》,其中有一篇《鹩哥的一语》,对在场的我们启发很大,有了茅塞顿开之感。年少时正是因为这本《艺海拾贝》的启示,使我开始有了基本的审美取向,也从中获得了许多艺术道理。现在时常想起,心中常怀感激。
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都如过眼烟云,惟有儿时的记忆历久弥新。早年的学画经历虽然很曲折、很艰辛,但却铸就了我后来几十年艺术旅途上的坚韧与独特个性。艺术创作是艰苦、寂寞的,然而艺术创作也是自在、快乐的!
作者:祁恩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