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
逢俊君从一个村顽于故里南巢银屏山中开始立志,自学画艺,谋生谋艺同步,历尽千辛十几个冬夏而不馁,渴望得到乡贤们的青睐却未能,自觉百般委屈,赌着气,较着劲,只身离乡,一头扎向如画名山——黄山半山寺畔,寻绎着“新安画派”先贤们的足迹,以鬻画为生的同时,综合诗书画方方面面,玩命地炼就传统的功力。久“隐”之后,虽近不惑之年的他,仍然保持着青年时旺盛的斗志和拼劲,揣着自己的“梦”北上京城,在王府井的街前街后、街头街尾的最高美术“瑶池”里淌一淌,拼一拼,含辛茹苦数年下来,经历了京城美术学府、画院名士们的熏染,多次入选国展并频频获大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联展,多种画集面市,在艺术市场上又有投资者看好,如此等等,其生存表象虽滋润惬意,甚至为圈内圈外人羡慕,可他却奋动依旧,在京都的一隅、艺术家的群落——天通苑里“大隐”于市,过着职业画家自娱自足的生活。笔者作为逢俊君故里的多年友人,虽以寥寥数语勾勒其艺术人生的里程,但在漫漫的求艺之路上,洒下的汗水、吃过的苦头、走过的弯路、经受的磨难、忍受过的孤独……,种种体验的滋味,惟其自知,岂非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地道尽。像了解所有真诚而纯粹的艺术家一样,删去枝枝杈杈的庞杂部分,逢俊君的生活主干就是在诗境画意的寻寻觅觅的不归路上,自强不息,自乐陶陶,自开天地。在我的眼里,他简直就是一个斗士,人生过了半截了,愤世嫉俗,胸有太多不平气,充沛着阳刚烈性,进行着无尽头的人生较量,和别人较量,也和自己较量。而今,即便有了秀顶的智慧、簇髯的飘逸,加上唐装的斯文,也难以掩饰其争强好胜的本性。他在《癸未年杂感》一文中自己也说:“……可笑的是,我这个木鱼脑袋,不敲不响,常僵着脖子涨红了脸与人争什么‘酒神精神’、‘强力意志’,还一个劲地去询问一个古老的话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是他的自我人生写照。他正是以能受天磨、自我加压的铁汉“斗”劲,继续着自己充实而有意义的艺术生命。
二
至今熟悉逢俊君的故人中多有对他存在着一种成见,以为自学成才,没有经历高等院校正而八经的系统学习,没有于课堂正襟危坐地聆听教授们的论经说道,自然胸中少诗书。对此,凭我与之多年来不多的面交和太多的神交,可以说是一种偏见,而且是在书画界对自学成才家族的一种歧视的偏见,是目前社会上尚学历,轻“学力”的一种世俗偏见。逢俊君除作画以外,能诗能文,而且与丹青同步,创作诗词是其艺事的重要一部分,从未间辍。笔者曾于2000年为之撰写评文已评及其诗情才艺。近期又读得新作《松韵堂诗•词•山水卷》,画幅页页令人赏心悦目,诗词曲曲更让人隽永回味,且不乏佳句妙语。如:“临池怕见落花飞,飞花偏向人前落”。(《踏莎行•暮春吟》)“古有《瘗花铭》已杳,花残还似当年扫”。(《蝶恋花•暮春吟》)“小雨三分滋懒,花气七分催倦”。(《醉乡春•皖乡小记》)“雨过云尤翠,雾开杏似霞。”(《南歌子•皖南行》)“不见梁间燕,犹闻野卉开。”(《故园吟》)“灏深浑大象,云阔驻稀声。”(《读魏晋玄学偶句》);“汉雨秦风过处,依似渔樵帆影,对酒话先贤。”(《水调歌头•登姥山抒怀》);“更折腰、古今幽通,天地谒怀人杰。”“精神时与华夏,当正道、一开雄倔。”(《疏影•孔祠秋月》)……仅摘其数语,可知其诗心诗情诗理诗意,时而含情睦睦,时而豪情激荡,若非平素诵读积累,怎能空穴来音,即兴出语不同凡响?我曾于他的京城住宅的藏书中,知他读书甚富,不仅读画史、文学史、历代各类文学作品,还诵读《资治通鉴》。与之相比,令我等多少学院中人汗颜。
艺术形象乃情与理的合金。在好的艺术作品中,不论是画,还是诗词,皆水乳交融于一体而为贵。钱钟书先生对此说得明确:“理之在诗,如水中盐,密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谈艺录》)。虽然我不能讲逢俊君达到如此境界,但比起同辈同层次画人,他确是个大性情中人。某种意义上讲,他的词境大于画境。除了饱读诗书之外,恐与其身世、经历、性格、游历相关。其词境多悲凉感,有慷慨气,有怀旧情,而且又可感知到笔下情不可遏。所以我说逢俊君不但多读书,读经典书,而且善读书,读于作画有滋补的书。而且从近些年来,他的画越画越古,着实是文学素养玉成了他的画境。就其成功的现象而言,能对世俗的“重学历”、“轻学力”的现象作一悖论。高学历而缺学力者,属于教育对知识、技能传承中在个体身上获得成功,但因其缺乏人生终极目标和于术业缺乏“强力意志”而使“英才”沦为平庸,相反,有学力者而无学历者,由人之所好走上术业专攻并确立了人生的目标,一意孤行,矢志不逾,以至不断在获得成就感中乐而不疲,终于“跬步由卑登自高”,由平庸而成为“俊杰”。在现代社会中,此类人少而难,但艺术圈内这样“高含金量”的人才不乏其人,逢俊君就是。进而想到《易经》中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针对术业专攻之人而言,“自强”,就是首先要能“强”起来,“不息”就是说要想更强,必须不断地努力,向高层攀登;“厚得”之“德”,又谓“得”者(《说文》:“德者,得也”),“厚德”即可理解为沿着术业的规律和正确的方法,以“会目应心”而多得,“载物”即有了包容性,载负驾驭更多更广的术业之物。显然,先要“自强不息”,而后有可能甚至也必然会兼容并蓄。这是因逢俊君而产生的新解。
三
虽然前面说逢俊君的词境大于画境,斯语仅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学之理对其词画比较而言,毕竟是以绘事立世,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于绘画之中。
情感,是支配艺术家创作的内在力量。虽然艺术创作离不开理性因素,但理性也只是暗暗地潜于由情感所支配的表象的分解组合过程中,间接参与了形象的创作。观逢俊君作画时,激情似火,所表现出的逻辑性主要还是情感的逻辑,看似无“理”,却“暗与理合”,是“无理而妙”的。正是情感的融入,方使表象与表象发生联系、分解和组合,不论是山水的繁复阔大,还是花鸟的简约式微,整个艺术想象过程全然是一个以情感为纽带的有机系统。我国古典艺术理论有时把作品中的“理”称为“意”,实际上是作品中的“意”与“象”的结合,以审美意象的形态突现,它隐而不露。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总结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我郁结了满腔的愤怒,就欠爆炸。然而说到我对艺术的理想,我以为就不该暴露自己,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自然里露面一样。”(《致乔治.桑》)可见,中外艺术达于高境,“情”与“意”,“意”与“象”的有机统一是相通的。逢俊君不能说是愤怒满腔,却是情绪郁结之人。不过,其画作中却是万般火气退尽,达到“内明而外润”的格调,“内明”之理在于通晓古意。
古意,不仅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概念,而且是一种艺术美学的范畴,是艺术家情感世界的一种积淀,是作品深处的一种审美境趣,是艺术家创作的一种格调。同时,高古也是一种法度。逢俊君画作通古意缘情有三:一曰缘于故里南巢银屏山。故乡恋情萦纡心扉,作诗题画随处可见,时常发出“远天涯,疏亲图志,望故乡,羁旅奈归征”的喟叹,游历异地山水则吟出“山色湖光,风流成昨,乱花一夜凋尘浊”之句,怀故情愫使其天命之年“绘事而后素”。二曰缘于黄山。观其山水,不论何处大山名岳,其山形树貌,总脱不了黄山的秀姿、奇树、怪石,那是他的绘画灵魂所在。三曰缘于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积淀,这一点在其报告文学《中国画家的美国梦》和其所有画作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我曾以“冷艳”二字定其画格,而今可以“诡奇、清冷、苍润”评其画风。诡奇是其取法手段,清冷、苍润是其结果。所谓诡奇,在于综合古法和去艳用墨。尚“古”,旨在规矩备具,然不为成法拘泥,能活法诡谲而用之,惟意所出而能奇,“因宜适变”而不逾矩。在用色方面,于艳色丽彩吝之又吝,舍之骀尽,巧用水墨而达五彩缤纷,通会古代职业画家们的技艺与文人艺术的意趣。清冷而不寒碜,苍润而不混浊。雄阔悲壮的大我之情寄于山水,孤寂桀骜的人生托于花鸟,一任笔墨“执术驭篇”,以意役法,托古改制,“应道通玄意,幽怀寓远情”。至于具体的绘画风格特征,已多有识者撰文评品,无须再作一一赘述。
四
逢俊君的艺术人生实证着一个道理: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走出来。就其当下他的绘画样态来讲,虽然仍处于“打进去”的阶段,但能不断的超越,超越自己也超越同时代的人。至于他能否“走出来”,我不怀疑,那是时间的问题。至于“走出来”会是什么样?我是无法料见的,那要看他如何“随变适会”(刘勰语)了,让我们翘目以待吧。
2005.12.11.于开心居
作者:傅爱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