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世纪20年代,世界艺术中心在欧洲,首推法国印象派及德国的表现派。
随着二战后美国经济政治在世界上的迅速崛起,他们开始将传统的艺术审美标准进行颠覆,出现了以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为主掀起的波普、达达、抽象、表现、观念、行为等各种新艺术形式,形成了以破坏和颠覆欧洲古典印象传统艺术为代表的新艺术标准,并随之产生了一大批所谓世界级的大艺术家,世界各国也跟风产生了不同风格、但观念类同的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根据我在美国长达十几年的调查和生活所得出的结论是,这种现象在先锋艺术、前卫艺术领域里体现得最为强烈,同时也影响了其他领域,包括视觉艺术。但这只是表面,真正在最底层涌动的潮流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换句话说,时间和视觉形象虽然在不断地变化,但人类传统的审美标准却仍在延续,它是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种信仰的人们都长期追寻的审美标准,即感性的审美和写实的视觉语言体系。在美国整个社会,大部分消费的是写实手法及流行艺术,也就是在写实的手法上加上了时代的感情色彩,这才是真正的欧洲乃至于美国的大众艺术,也是生命力最强的属于全人类的艺术。
二十一世纪中国在经济文化上的崛起,预示着将带给世界上新的艺术形式。我们与欧洲和美国有着不同的民族与国家的生成及成长经历,但同时我们又都有着相同的、属于人类的共同感知力及审美力与判断力。世界将我们推上了这个平台,我们应该为世界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新的艺术中心?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是颠覆还是延续?这是摆在每一个艺术家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大众艺术、消费艺术、流行艺术统称为“普世艺术”,将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普及到世界范围内的新艺术革命之中,将现有的集权艺术、精英艺术及其审美标准彻底清洗掉,树立人生的、自然的、阳光的、有交流及沟通的新型艺术审美标准,建立属于这个时代、又属于人类的新的艺术审美体系。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我很遗憾地看到,中国只有少数几个体制性质的艺术机构平台,如美协、画院等。他们长期垄断着大众的艺术审美标准,控制着艺术资源,制定着价值标准,造成目前中国艺术状况对大众(消费者)是饿、对艺术生产者是饱,而这些平台的操作者理所当然成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获得者。
中国的美院上层根本没有“美”的概念,只有权力和政治。中国各大美院的机构造成权力与政治的制约,审美及美术在权力与政治下显得如此苍白。各地区美院都存在近亲繁殖的严重问题,这在二十年前艺术只是艺术时还突显不出其严重性,但在今天,艺术多元化、艺术大众化、艺术人性化、艺术市场化、艺术生活化的新时期,便显得日益严重,而且似乎已经越来越成为阻碍艺术发展的绊脚石。它制约着整个民族的审美要求,控制了艺术消费者及艺术收藏者的艺术价值判断。此外,在某些所谓能呼风唤雨的艺术家和批评家那里,艺术变得无标准、无意义、可胡来。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我们必须对艺术、对人性、对大众和艺术市场负起责任,重树标准,反对胡来。
我认为,要想真正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产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就必须冲破这种旧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定位的限制,培养大众消费者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画,去感受艺术,从此忘掉用别人的眼睛看艺术,丢掉所谓权威人士的标准去判断艺术,真正建立人性化的艺术和消费市场的新局面。同时,也要提倡艺术家看生活画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艺术,让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里充满生活。
在此强烈呼吁,尽快建立一个公众化、社会化、品质化、生活化、学术化的新型艺术品价值及审美审视平台,在中国开创一个崭新的艺术品新型市场化平台,让艺术真正的为社会、为大众服务。
作者:杨树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