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学习。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
吴冠中不仅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也是一位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创作中屡次引发美术界重大学术论争、对中国的美术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有着独特贡献的思想者。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他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吴冠中的艺术历程,前期以油画为主,后期以国画为主。他的国画多描绘江南水乡或黄土高原,构思新颖,章法别致,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表现出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于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有时代特征。他笔下的初春新绿、水边村舍、淡烟薄雾、黑瓦白墙,均呈现出和谐清新的色调,体现出宁静恬淡的境界,产生了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花非花》,借用了唐代白居易《花非花》的诗题来作画题。白居易诗曰:“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首诗与白居易大多数作品语言浅近、意境显露的风格并不相同,颇有“朦胧”的意味。
吴冠中的《花非花》恰如白居易此诗,“去似朝云无觅处”,朦胧,抽象,似乎隐含了“禅意”或某种哲理,让人捉摸不定,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这种完全抽象的风格在吴冠中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从而给见惯了吴冠中江南水乡题材作品的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作品通过色块之间相互叠置、穿插、掩映、渗透等各种组织关系,构成一个与自然物象并不相同的新的整体。画面不必借助某个具体的生活场景的再现,而仅仅凭借其自身的组织结构,即可构成充分的绘画语言,来传达作者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怀,直接实现其艺术使命。
《花非花》的创作灵感据说来源于一片花丛。在抽象化的画面中,观众并不能立刻确定所画之物为花,但仔细端详那些粉红的、赭色的、墨绿的色块,又似乎能够体味出花丛的意味,或者可以令人联想起片片落花与枯枝败叶一起随风飘散于污泥浊水之中的情景;而实际上,正如画题所揭示的——“花非花”,似花非花,到底是不是花并不重要。它并非对自然的摹写,而只是作者的内在心境的一种流露——也许是对生活中曾经存在过而又转瞬即逝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吧?此画尺幅虽小而境界不小,在抽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生活的力量。
吴冠中曾为一次个展写下这样的话语:“在此,我情我愫,一目了然。虽无法与所有的读者握手,但我估计所有读者都触摸到了我的心脏,是冷是暖,虽感受各异,作者总是欣慰的。”面对这件《花非花》,观众是否也能够触摸到作者的“心脏”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