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姓名:梁舒涵
院校:四川美术学院
专业:美术教育系
作品名称:澄明之境NO.1
国画 150×110cm 纸本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外向感知与内在探索两条线进行思考与创作,首先在外向感知方向,“小白人”系列。通过概念化无差别化的苍白如剪纸般的白色人群为画面主体,安排在压抑暗沉的场景之下。是对“围观”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人们聚集在一起围观事件中心,不发声不援助,只是以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站在事件风暴的中心。内向探索方面,关注点也从之前一个系列的对周遭社会的宏观感知转为向内进行自我探索,一味的内向或外向探索都是不成立的,二者相互促进才共同组成了我们完整的认知。一切画面都需要观念的介入,关注点可大也可小,一段时间一种状态,接受每个阶段的自己,顺应当下最强烈的感受进行创作才是最好的状态。
作品名称:澄明之境NO.2
国画 150×110cm 纸本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外向感知与内在探索两条线进行思考与创作,首先在外向感知方向,“小白人”系列。通过概念化无差别化的苍白如剪纸般的白色人群为画面主体,安排在压抑暗沉的场景之下。是对“围观”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人们聚集在一起围观事件中心,不发声不援助,只是以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站在事件风暴的中心。内向探索方面,关注点也从之前一个系列的对周遭社会的宏观感知转为向内进行自我探索,一味的内向或外向探索都是不成立的,二者相互促进才共同组成了我们完整的认知。一切画面都需要观念的介入,关注点可大也可小,一段时间一种状态,接受每个阶段的自己,顺应当下最强烈的感受进行创作才是最好的状态。
作品名称:澄明之境NO.3
国画 150×110cm 纸本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外向感知与内在探索两条线进行思考与创作,首先在外向感知方向,“小白人”系列。通过概念化无差别化的苍白如剪纸般的白色人群为画面主体,安排在压抑暗沉的场景之下。是对“围观”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人们聚集在一起围观事件中心,不发声不援助,只是以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站在事件风暴的中心。内向探索方面,关注点也从之前一个系列的对周遭社会的宏观感知转为向内进行自我探索,一味的内向或外向探索都是不成立的,二者相互促进才共同组成了我们完整的认知。一切画面都需要观念的介入,关注点可大也可小,一段时间一种状态,接受每个阶段的自己,顺应当下最强烈的感受进行创作才是最好的状态。
作品名称:澄明之境NO.4
国画 150×110cm 纸本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外向感知与内在探索两条线进行思考与创作,首先在外向感知方向,“小白人”系列。通过概念化无差别化的苍白如剪纸般的白色人群为画面主体,安排在压抑暗沉的场景之下。是对“围观”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人们聚集在一起围观事件中心,不发声不援助,只是以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站在事件风暴的中心。内向探索方面,关注点也从之前一个系列的对周遭社会的宏观感知转为向内进行自我探索,一味的内向或外向探索都是不成立的,二者相互促进才共同组成了我们完整的认知。一切画面都需要观念的介入,关注点可大也可小,一段时间一种状态,接受每个阶段的自己,顺应当下最强烈的感受进行创作才是最好的状态。
作品名称:澄明之境NO.5
国画 150×110cm 纸本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外向感知与内在探索两条线进行思考与创作,首先在外向感知方向,“小白人”系列。通过概念化无差别化的苍白如剪纸般的白色人群为画面主体,安排在压抑暗沉的场景之下。是对“围观”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人们聚集在一起围观事件中心,不发声不援助,只是以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站在事件风暴的中心。内向探索方面,关注点也从之前一个系列的对周遭社会的宏观感知转为向内进行自我探索,一味的内向或外向探索都是不成立的,二者相互促进才共同组成了我们完整的认知。一切画面都需要观念的介入,关注点可大也可小,一段时间一种状态,接受每个阶段的自己,顺应当下最强烈的感受进行创作才是最好的状态。
作品名称:澄明之境NO.6
国画 150×110cm 纸本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外向感知与内在探索两条线进行思考与创作,首先在外向感知方向,“小白人”系列。通过概念化无差别化的苍白如剪纸般的白色人群为画面主体,安排在压抑暗沉的场景之下。是对“围观”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人们聚集在一起围观事件中心,不发声不援助,只是以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站在事件风暴的中心。内向探索方面,关注点也从之前一个系列的对周遭社会的宏观感知转为向内进行自我探索,一味的内向或外向探索都是不成立的,二者相互促进才共同组成了我们完整的认知。一切画面都需要观念的介入,关注点可大也可小,一段时间一种状态,接受每个阶段的自己,顺应当下最强烈的感受进行创作才是最好的状态。
作品名称:澄明之境NO.7
国画 150×110cm 纸本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外向感知与内在探索两条线进行思考与创作,首先在外向感知方向,“小白人”系列。通过概念化无差别化的苍白如剪纸般的白色人群为画面主体,安排在压抑暗沉的场景之下。是对“围观”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人们聚集在一起围观事件中心,不发声不援助,只是以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站在事件风暴的中心。内向探索方面,关注点也从之前一个系列的对周遭社会的宏观感知转为向内进行自我探索,一味的内向或外向探索都是不成立的,二者相互促进才共同组成了我们完整的认知。一切画面都需要观念的介入,关注点可大也可小,一段时间一种状态,接受每个阶段的自己,顺应当下最强烈的感受进行创作才是最好的状态。
艺术家简介:1993年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 201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水彩专业,并于同年考取四川美术学院水彩专业研究生。师从雷勇斌副教授。 2015年《对此沉默》获E.land毕业创作奖学金。 2015年《对此沉默》入选“新融合——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水彩研究生‘探索性水彩’邀请展”。 2015年《静默如迷》入选四川美术学院年展。 2015年《静默如迷》获第七届“康颂杯”水彩画作品奖暨四川美术学院第十五届校园水彩画奖学金展一等奖。 2016年《私语》入选第三届世界华人华侨美术书法展。 2016年《是夜》获第八届“康颂杯”水彩画作品奖暨四川美术学院第十五届校园水彩画奖学金展三等奖。 2016年《是夜》获第六届重庆市水彩粉画展一等奖。 2016年《虚拟》获学院本色2016--美术学院学生作品展题名奖。 2016年《写生1》、《写生2》、《写生3》入选“山西省第四届小幅水彩画写生作品展”。 2016年《是夜2》入选全国工业美术作品展。 2017年《如也》获重庆市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 2017年《私语》获“学院的精神”——第三届八大美院研究生优秀作品展二等奖。 2017年《是夜1》、《是夜2》入选2017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西安)水彩粉画邀请展。 2017年获四川美术学院2016-2017年度国家奖学金。 2017年《如也》入选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 2017年《如也》获“学院本色2017”美术学院学生作品展题名奖。 2017年《剧场》获第九届“康颂杯”水彩画作品奖暨四川美术学院第十六届校园水彩画奖学金展一等奖。 2017年《是夜2》入选首届大卫国际水彩展 2017年《剧场》获“学院的品格”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水彩作品展学院奖。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