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姓名:张波
院校:四川美术学院
专业:美术教育系
作品名称:梦语No.01
国画 35×80cm 综合材料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作品在抽象的肌理之上,将肌理与造型刻画结合起来。在肌理制作的过程中,探索制作出旧照片的效果。这种旧照片的朦胧模糊的效果,借鉴里张晓刚的黑白印象,探索用灰旧的褐色调表现破旧残缺的印象。这些作品的素材取材于人物,然而并不是简单地以人物的表现为最终目的,而是将人物作为绘画的构成元素,达到反映作者内心情绪的目的。这些作品力图在抽象的形式与具象形象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希望能在当代艺术的环境里面找到一点由传统绘画继承而来的现实意义。
作品名称:梦语No.02
国画 35×50cm 综合材料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作品在抽象的肌理之上,将肌理与造型刻画结合起来。在肌理制作的过程中,探索制作出旧照片的效果。这种旧照片的朦胧模糊的效果,借鉴里张晓刚的黑白印象,探索用灰旧的褐色调表现破旧残缺的印象。这些作品的素材取材于人物,然而并不是简单地以人物的表现为最终目的,而是将人物作为绘画的构成元素,达到反映作者内心情绪的目的。这些作品力图在抽象的形式与具象形象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希望能在当代艺术的环境里面找到一点由传统绘画继承而来的现实意义。
作品名称:梦语No.03
国画 35×50cm 综合材料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作品在抽象的肌理之上,将肌理与造型刻画结合起来。在肌理制作的过程中,探索制作出旧照片的效果。这种旧照片的朦胧模糊的效果,借鉴里张晓刚的黑白印象,探索用灰旧的褐色调表现破旧残缺的印象。这些作品的素材取材于人物,然而并不是简单地以人物的表现为最终目的,而是将人物作为绘画的构成元素,达到反映作者内心情绪的目的。这些作品力图在抽象的形式与具象形象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希望能在当代艺术的环境里面找到一点由传统绘画继承而来的现实意义。
作品名称:梦语No.04
国画 25×60cm 综合材料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作品在抽象的肌理之上,将肌理与造型刻画结合起来。在肌理制作的过程中,探索制作出旧照片的效果。这种旧照片的朦胧模糊的效果,借鉴里张晓刚的黑白印象,探索用灰旧的褐色调表现破旧残缺的印象。这些作品的素材取材于人物,然而并不是简单地以人物的表现为最终目的,而是将人物作为绘画的构成元素,达到反映作者内心情绪的目的。这些作品力图在抽象的形式与具象形象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希望能在当代艺术的环境里面找到一点由传统绘画继承而来的现实意义。
作品名称:梦语No.05
国画 35×30cm 综合材料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作品在抽象的肌理之上,将肌理与造型刻画结合起来。在肌理制作的过程中,探索制作出旧照片的效果。这种旧照片的朦胧模糊的效果,借鉴里张晓刚的黑白印象,探索用灰旧的褐色调表现破旧残缺的印象。这些作品的素材取材于人物,然而并不是简单地以人物的表现为最终目的,而是将人物作为绘画的构成元素,达到反映作者内心情绪的目的。这些作品力图在抽象的形式与具象形象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希望能在当代艺术的环境里面找到一点由传统绘画继承而来的现实意义。
作品名称:梦语No.06
国画 25×35cm 综合材料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作品在抽象的肌理之上,将肌理与造型刻画结合起来。在肌理制作的过程中,探索制作出旧照片的效果。这种旧照片的朦胧模糊的效果,借鉴里张晓刚的黑白印象,探索用灰旧的褐色调表现破旧残缺的印象。这些作品的素材取材于人物,然而并不是简单地以人物的表现为最终目的,而是将人物作为绘画的构成元素,达到反映作者内心情绪的目的。这些作品力图在抽象的形式与具象形象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希望能在当代艺术的环境里面找到一点由传统绘画继承而来的现实意义。
作品名称:梦语No.07
国画 20×20cm 综合材料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作品在抽象的肌理之上,将肌理与造型刻画结合起来。在肌理制作的过程中,探索制作出旧照片的效果。这种旧照片的朦胧模糊的效果,借鉴里张晓刚的黑白印象,探索用灰旧的褐色调表现破旧残缺的印象。这些作品的素材取材于人物,然而并不是简单地以人物的表现为最终目的,而是将人物作为绘画的构成元素,达到反映作者内心情绪的目的。这些作品力图在抽象的形式与具象形象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希望能在当代艺术的环境里面找到一点由传统绘画继承而来的现实意义。
艺术家简介:1986年出生于四川 2007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获学士学位。 2015年开始,为川美美教系硕士研究生。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