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侯振龙毕业作品_媒体艺术研究

姓名:侯振龙

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专业:媒体艺术研究

作品名称:离线模式—屏幕保护模式

装置 30x30x21cm 其他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

数字媒介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迫使大脑总是处于高速运转之中,视听觉刺激被极度放大,而身体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沦为支撑大脑移动的工具,思维与身体变得疏离。“离线模式”是一组需要佩戴者身体参与的概念装置,通过制造人与数字媒介的“离线”状态来激活“无用的身体”,以近乎调侃的方式与数字媒介的便捷性形成一种悖论关系,引发我们思考数字化时代下身体该如何存在。

现代生活中,我们常陷入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媒介的状态中,当长时间使用这些电子媒介时,会使得我们大脑疲劳,神经紧张,该装置(屏幕保护模式)能够检测到脑电波的紧张程度,当紧张值大于预设数值时,环形镜片会变模糊,从而阻挡佩戴者的视线,暂时切断人与数字媒介的连接状态,造成“离线模式”,这时需要佩戴者进行跳跃或者摇晃等较大幅度的改变身体姿势,来触发震动传感器进而将镜片变为清晰状态。

作品名称:离线模式—不在服务区

装置 24x4x9cm 其他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

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手机满足各种需求,以借助其完成工作、学习、社交、娱乐等等方面的任务,人与手机变得高度融合,人的言行都受到手机所塑造的媒介环境的极大影响。

手机在频繁通信,如打电话、发信息时,装置(不在服务区)能够检测到信号传输所产生的强电磁波,进而启动屏蔽信号的功能,将佩戴者近身2米范围内的信号屏幕掉,从而打断了佩戴者持续使用手机的状态,这时需要佩戴者进行深呼吸,设备检测到3次深呼吸后,将恢复手机的通信。通过一种强迫性的机制,让佩戴者以深呼吸的方式感受身体的存在。

作品名称:离线模式—电池电量不足

装置 9x5x12cm 其他 创作年代 2018

作品故事:

随着移动端设备的大量普及,移动电源也被广泛使用,它能够让我们的电子设备长时间保持在线的状态,延长了人们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从而也加剧了电子媒介对人的影响程度,这款可充电装置(电池电量不足)需要身体运动的参与,快速的拉动拉线产生电流。用效率极低的方式引发体验者的思考。

艺术家简介:侯振龙,出生于山西太原,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阅读原文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