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画家简介:蒋志鑫,号大荒蛮牛,艺名“黄土魂”,祖籍山东牟平,1949年生于甘肃平凉。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曾在北京画院深造,师承王文芳、贾又福、周韶华。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法国国际美术家协会会员,亚洲书法家联合会中国理事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中国西部画院名誉院长,“大荒画派”创始人。作品以西部原始的野性与壮美为表现题材,风格高迈雄浑、充满激情、气势磅礴、耐人寻味,是中国画坛以书入画,以大写意手法表现西部风景的开创性艺术家。
蒋志鑫生于甘肃平凉道家圣地崆峒山下,大西北的原生态自然地貌在他的心里雕刻下深深地烙印,对黄土高原的一草一木、阴晴云雨都充满独特的理解与热爱,甚至对山川土地的贫瘠与荒凉也饱含敬畏之情。他期望将这种由荒原之美而迸发的艺术理想展现给世人,便在大学毕业后开始了西部荒寒之境的采风之旅,他穿越西部无人区、涉足南极寒凉之境、踏遍大漠敦煌、探访天堂香格里拉……尽览荒野自然之美。蒋志鑫将黄土、牦牛、南极、胡杨、昆仑、大漠等这些独属大荒特色的风景之美在笔下化为一幅幅具有最深感悟的画面。
1987年,蒋志鑫在中国美术馆的《黄土魂》个人画展引起广泛关注。画面中一望无垠的荒野,寂静苍茫的天空以一种从未发现过的美,令人神驰向往。这一系列大荒画作获得了各界一致好评,世人开始了解到一个来自大荒的画家---蒋志鑫。蒋志鑫也通过这个展览获得了自信,奠定了坚持走大荒风格路线的决心,直至2001年出版的《西部追魂》画集,他的荒野系列已经呈现了大荒画派成熟的艺术风格。蒋志鑫与他的老师王文芳、贾又福、周绍华等书画名家形成了以表现北方荒野山水之美,和中国传统美学的荒寒境界为主要艺术风格的“大荒画派”。
“大荒”一词来源于《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在《山海经》中,海内、海外、大荒指的是时空中历史的远方,同时也指边远荒凉、人类难以企及的幻想之地。读大荒画派的作品,犹如漫游在另外一个平行世界里:如神话般的真幻难测,沉浸其中,身心便可成功跨越从现实到幻境的距离,得到神奇而美妙的愉悦感。大荒画派以将现实幻化为精神愉悦的独特的方式成为一种丰富主流艺术体系不可或缺的亮点。在大荒画派的作品中,画家对荒原的挚爱,没有表现出欢快热烈的感觉,也并不是对一般风景的模仿与再现,而是坚决地抛弃了一般创作题材中猎奇、矫情与表面化的弊病,在简单的色彩与丰满的结构中,以极简的表现性大写意形式语言抒发画家胸中的激情、狂喜等情绪:没有过多细节的描绘和逼真的刻画,天空、雪山、牛群仅是墨色、线条与空间的切割,在充满自由不羁的用笔和厚重的墨色外,朴素写意的线条勾勒出意味深长的象征意义,画面被赋以史诗般的节奏。这种复杂的精神情怀:沉静、凝重,以及略带伤感的孤寂和大自然的神秘感,只有置身于大荒之野中才能产生,而画家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将这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与体验传递给了观众。
蒋志鑫的执着、朴素和憨厚,以本真的纯粹、浑厚的视觉美感紧紧与大荒联系在一起,并且将这种联系积累为一种惯例:乃至于数十年流连于南极、香格里拉、大漠等荒芜之地,几乎游遍了《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的地方。他说,我在这些荒无人烟的大荒之地感悟到很多灵感,对雪山、荒漠、落日、牦牛都有深厚的感情,它们既是人们眼中的荒原,也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将这种情感通过画面表现出来,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大荒在蒋志鑫心里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风景展示, 而是一种与天地沟通的精神寄托和一种艺术创作之源的象征,以及一个心灵的符号。蒋志鑫说,大荒的无人之境虽然艰苦,甚至有时充满生命危险,但却具有独特的魅力。
画家在领略了南极的寒美之后,创作了“南极”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构图十分大胆,没有繁杂的布衬,景物逸笔草草,却极为生动传神,真正体现了抽象性、精神性是笔墨与生俱来的生命基因这一特点。在苍茫寥廓的雪原,企鹅在时空之中或缓慢前行,让地平线产生了蜿蜒伸展的空间叠加,也为茫茫的冰原融进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苍茫和寥廓之感跃然纸上。生命与自然的对话都在画家营造的氛围中不露声色地展开,在燥润相间的墨韵中,山川脉络、云迹水文相辐辏,仿佛历经了一次巨大的精神洗礼,迷离中幻化为神秘深邃的宗教圣地,引导人们直抵时间之源与生命之门。
“天籁”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也指大自然的声音。“天籁”系列作品足见蒋志鑫的用笔精简与老辣,其功底之深厚想必与他从7岁开始就在方砖蘸红土练毛笔字密不可分。画面的笔墨皴法在有法与无法相统一的辩证中圆融观照,其中劲利的枯墨放胆直取,勒写得非常到位,有一种极强的冲击力。而水墨的渲染铺洒得简约朴素,自然灵动,整体呈现出干湿、浓淡、燥润的丰富变化。无论是天、雪还是山都处于一种不悲不喜的中间状态,是那么的清幽、洁静,无半点人间烟火气的侵扰,天地浑然间陷入一种混沌又悠然寂寥的意境。如果驻足于画前倾心体验,会感受到蛰伏于其中的那细腻而骄傲的灵魂,这种天地之间颇具意味的精神形式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牦牛”系列作品与蒋志鑫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本属牛,又号大荒蛮牛,牛在本质上是画家内心意绪的载体。在画面涨墨渴笔与飞白之中,朴拙的笔墨转化为一种生命的感怀,特别是庞大凝重的力度,为荒野与牲灵赋予了神秘莫测的宿命感,墨色的浑厚是画面凝聚能量的方式与力量感的来源。蒋志鑫笔下的牛,厚重而不狞厉,峭拔而不刚硬,仿佛是凝固的时空载体,在与雪山的组合中感受到一种沧桑的诗情和生命的坚韧,同时也感受到画家的一种生命体验和诗意的精神意味,将写意绘画的空灵感达到极致。这种语言形式因注入了生命的感悟而意蕴深邃与耐人寻味,从而透露出一种别样的苍茫,生命的怒放状态与人的激情、精神意识都是在彼此的隐喻中,气势磅礴地复述着关于天、地、生命的意义。
“写意”是中国人的审美重心自觉转向主体性的标志,在此,天、地、人与万物的认知以:形—神—意—道—自然的逻辑为核心并形成传统,通过主观的画面组织去传达内心感受。这种绘画是纯感性的,画中的事物都是从精神本质出发而最终又回到原点和自我心境的载体。对活在繁华、喧嚣的当代艺术家来讲,“简”与“淡”的写意不仅是实力的体现,更需要勇气。而蒋志鑫的大写意山水,无论是茫茫的荒漠,还是皑皑的雪山,亦或是充满力量的牛群……它们的塑造都不是对简单实物的具体描述,而是将深邃广阔而又神秘的大荒世界简约概括为一种水墨形,人与自然的交流以及生命的感悟是以精神性为底色的叙事性空间,画家是状态极为放松的自由书写者,真正体现了天赋与想象力的释放。在蒋志鑫简约到几近极致的笔墨中,体现了更高层次的绘画表达方式,饱含着作者对天地的精神交流和诗意空间的构筑。
蒋志鑫将生命中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历险之旅,化作一次次精神的历练,在经过了生活体验、情感融入、艺术锤炼与创作实践的漫长历程后,大荒艺术已成为他心灵的向往、眷恋、怀念、精神与意绪的表达。蒋志鑫以极其辽阔的胸怀、苍茫的心境和厚重的笔墨,将大荒之境苍凉而又壮阔的自然之魂魄,表现为一道道迷人的生命风景,他的作品因此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意蕴与气息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形式、手法与风格。不以形耀人眼目,而以意动人心弦,可以说蒋志鑫苍朴、古拙乃至透闪出雄浑气象的大荒主题,已成为他常画常新、魅力不衰的创作主题,大荒也成为艺术家主体人格的心襟气象,寓含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精神旨趣。
任丽娜(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博士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