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刚性与力度”的追求——《易洪斌画集》观后

  《易洪斌画集》,扑面而来的是画家那大胆的探索精神,特别是以马为题材的画作,显现了画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在艺术表现上所进行的富有独创性的尝试。

  易洪斌擅画马,用他自己的话说,对马“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大学读历史系的洪斌 有他自己的解释。他说:“打通时空的壁障,让历史之河一泻千里的,首先是壮伟之举,是浩然之气,是力,是铁,是拼搏与奋斗,是奉献与牺牲。”(《自画自说》,以下引文均出 于此文)由于这样的认识,洪斌“崇尚雄伟、粗犷、遒劲、深邃、豪放”。而在洪斌看来, “马的形象正好具备了别的物象所不能替代的刚性与力度”。于是在洪斌的笔下,马被赋予 了体现画家审美理想的特殊使命,成为一种历史精神的象征;画家借助马表现出的是对一种时代特征的充满浪漫和理想主义的情感抒发。所以,洪斌画马多是“从宏观感受上,从画面整体布局上,从声威气势上去造型立意”。翻开《易洪斌画集》,《来疑沧海尽成空》、 《 大漠那边红一角》、《雷阵》、《大野奔雷》等都属于那种大场面的构图,力求造成一种磅礴“声威气势”。而《大漠那边红一角》则是这些作品中无论从构图立意到艺术表现都堪称 是 有代表性的作品。这幅画不同于先辈画家,如宋代画马大家李公麟、当代画马大家刘勃舒所画的群马作品。两位先辈画家追求的是一种边塞的生活情趣;洪斌追求的则是更趋于概括性 的精神展示。由于追求不同,在艺术处理上,前者严格遵循生活的真实,而洪斌则不拘于马 的个体形象的真实,在似与不似之间着力表现群马的动势,借助中国画墨、色的浑染,力求 达到一种视觉冲击的抒情效果。在画面结构上,画家以横幅构图,抬高视点,把中国画的散 点透视法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法结合起来,既能渲染出一个宏阔场面,又能给观众在视觉 上造成极强的动势。这样的艺术表现不仅继承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更其可贵的是突破了传统,增强了中国画艺术的表现力。特别是画家在画面的右上方大胆地使用了朱红色,因而拉开了与生活真实的距离,表现出画家力图借助群马形象的描绘展现历史发展洪波大浪的艺术构想,无疑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方法,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点,有力地显现出画家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除了群马以外,洪斌画的最多的是那种凌空飞奔着的马的形象,让我们看看那些作品的题目 就可以想象得出那马的形态:《轻尘不动四蹄飞》、《扬鞭只共鸟争飞》、《天行健》、《 飘风》、《疾风》、《天地两蛟龙》、《啸西风》、《风雷动》、《暴走潜龙》、《大野云飞 》、《风骤起》等等。这些作品中马的形象不同于前面提到的那些群马形象,因为是画单匹的马,或几匹马的组合,造型要求就显得尤为突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洪斌扎实的绘画功底 和把握形象的艺术天赋。虽然洪斌没有进过专门的美术学校,仅凭对绘画的兴趣,握笔挥毫 ;然而凭借他史学、美学、文学等诸多方面的深厚修养,看得出他对画马有一种超凡的悟性,不仅能从解剖学的角度把握马的特征,展现马的各种形态,重要的是在洪斌的笔下,马被赋予了展现时代精神的使命,成为画家抒情的载体,承载着人的灵性和审美理想。

  在《易洪斌画集》中,我们也看到了像《北风卷地白草折》等单纯线描的作品。这里的马或低头吃草,或扭头回望,虽不形诸奔腾的态势,但细细品味这些马的形象,依然能感受到画家所追求的马的那种“刚性和力度”。因为画家将低头吃草的马置于“北风卷地白卷折”的 情境中,使马虽经受着自然力的考验,却能悠闲坦然。可以想象,这样的马一旦奔腾起来会 是何等气慨。在艺术表现上,简洁的线描,若断若续,虚虚实实,深得中国艺术特征之三味 ,使中国画这种古老的艺术有了新的呈现。每位艺术家都会有他对社会和时代各自不同的感情和体认。而且每位艺术家都在努力寻求和探索最能表现这种感情和体认的艺术表现形式。易洪斌也不例外。除上面分析到的三种类型的马的形象外,在《易洪斌画集》中我们还能 看到诸如《三人行》、《火烧云》、《双龙》、《骅骝亦骏物》、《骊影》、《宝马》、《 旋风》、《云从龙》等对马进行变形夸张处理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是近两三年创作的。 在这些作品中明显地看出洪斌有意借鉴西方和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方法,为我所用,从而探索出有着鲜明艺术个性的表现形式。《三人行》那色彩的单纯分明可看出马蒂斯的影响;《 火烧云》和《双龙》把马的身躯拉长,前者用没骨笔法,后者枯笔用线,两者都不求形似,以夸张的笔墨突出马的动势,达到“如铁流、如雷阵、如海潮、如飞瀑”的写意效果。而《骅骝亦骏物》、《骊影》、《宝马》等大胆地借助色彩的夸张,力图寻求一种更有“刚性 和力度”的新质造型。这些作品中马的形象显现出民间艺术的韵味:既有中国寺庙中四大 金 刚那铜头铁臂的气势,更透着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犹如“马踏飞燕”那铜质的沉实和厚重。 回过头去看看画家1991年在《自画自说》中对马所作的描绘,“那‘锋棱瘦骨成’的头 颅,那敲击大地‘犹自带铜声’的金属铸就也似的四肢,那如旌旗猎猎的风鬃,那闪耀着锦 缎般光泽,将一身骏骨凸显无遗的胴体,无不炳耀着阳刚之美的华光”,原来这种马的形象早已在画家的意想之中。

  在《易洪斌画集》中除马以外,还有花鸟和人物。花鸟不多,但一幅《觅》和《夜来风雨声 》分明可见八大山人的笔墨情致,而《岩之魂》和《天下英谁敌手》则又回到画家崇尚壮美 的审美境界。《天下英雄谁敌手》中的三只昂头挺胸的庞然大物,看上去那不服气,而又跃 跃欲试的劲头,颇有一些悲壮的意味,但那“老子天下第一”的自得之意,又在悲壮之外加 上一些幽默。而《岩之魂》则把悲壮与豪情结合起来。鸟云滚滚,浓云密布,一只雄鹰在空 中展翅翱翔,另一只站立在岩石上的雄鹰正欲展翅腾飞。这幅画把两只鹰放在一个险峻的情境中去表现,意在突出鹰的意志和刚强,以及敢于同困难搏击的大无畏精神,体现出鹰的生命的“刚性和力度”。由此可见,洪斌的花鸟画也力图体现出一种拼搏向上的时代精神,和他画的马一样,寄托着画家崇尚雄伟的审美理想。

  由《岩之魂》会让我们自然地想到《先民》组画。《先民》是人物画,它同《岩之魂》一样,悲壮是它的抒情基调。《先民》(一)画着雕像般排列着的四个人头像,他们微闭着眼睛 ,紧闭着嘴。虽然他们形象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威武和不屈。《先民》( 二)在山岩中雕刻着三个头像,头像与山岩融为一体,山岩象征着先民不屈不挠的刚毅性格 。正是这种性格支撑着中华民族像山岩般的坚强,又像那瀑布般渊远流长。《先民》让我们想起了美国的巨型雕塑《国家纪念碑》(也叫《总统山》),四个已故总统的头像雕刻在高 高的山上,被视为民族的象征,不断地使美国人受到鼓舞,给他们以勇气和力量。《先民》 同样让人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历史,想起中华民族历史上激动人心的一幕幕。因而 它让我们看到了易洪斌笔下塑造的先民形象同他画马的追求一样,在力图表现民族的“刚性和力度”。《先民》组画在艺术表现上既保持了中国写意人物大笔挥洒的绘画风格,同时 又打破了中国人物画平面造型的传统,借鉴西方绘画主体造型的艺术方法,增强了人物形象 的厚重感,有力地揭示了先民形象的内在精神气质,因而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先民》将以其难得的震撼力影响中国人物画坛。上面通过对《易洪斌画集》的很不全面的简 要分析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易洪斌起笔画画在艺术上就是有所追求的。为了实现这 种追求,他大胆地孜孜不倦地,同时也是自由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探索。总结这些探索的成绩将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画的创作与革新不能仅仅从绘画自 身去考虑,应该从绘画与社会的深刻联系中去寻求途径。正如中国文人画曾经引起了中国画的变革一样,如今中国画的革新既要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更要注意时代对艺术的追求。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渗透着诸种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国画的发展不能割断它与其他文化的联系。易洪斌的中国画创作不仅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体现了多种文化影响的优势,就是许多作品的题材都同这种多文化的影响有着深广的联系,因此才使他的中国画创作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呈现出一种多向变革的面貌。这一点对当前的中国画创作与革新 尤为重要。

  易洪斌提笔从事中国画创作已经十年,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如果再过十年,凭着他的勤奋和天赋,特别是凭着他深厚的学养,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更大的惊喜。我们殷切地期待着。

作者:关德富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