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萧海春文集录•山水画创作偶记

  绘画作品是画家生命的物化形态,不满于现状,就想在作品中加入一些新的东西,使本来成熟的东西出现一种不平衡。当代科学研究成果认为:非平衡状态是生命演化的必然状态。所以,清湘、八大、半千以及四王恽吴皆在董其昌的风韵里加进新的元素,在清一代,演化出各自的新生面。画家内心的不安,便是画面可能生新的源头。

  讲传统是天经地义的。中国绘画自身就是传统在当今的展开,作为大背景的中国文化,也是其传统在当今的展开,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艺术文化,同样是其传统在当今的展开。因为各自拥有源远流长的根基,故而,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灿烂的形态,共同丰富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当今在世界各地,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各种传媒方式来展示各民族、各时期、各形态的文化样式,召示人们不要忘却先人的智慧。

  艺术的世界性,其实就是生存在不同地域上的民族用自己不同的视角来关注、阐述人类的生存问题。如果不以歧视取代或被歧视、被取代的心态来对待各种文明样式,那么,我们就能够看见一条确实存在的共同的起跑线。曾见否,毕加索从非洲土著艺术直汲灵感;马蒂斯缠绵于阿拉伯情韵;八大山人于青花图式中悟出个人的形式语汇;白石老人则徜徉于田陇篱间寻觅百姓家的主题。世界的艺术,经典的典范,只有在互动互惠中得到丰富。

  每个民族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线条来表述内心世界,线并不是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的专利品。一块墨迹、一根线条、一个点子在不同的质材和文化背景上会产生不同效果,基本符号的价值、意义取决于运用它们的人的特殊理解。

  中国绘画中对线条的出神入化的驾驭能力,是中华民族睿智地认知自然的集中表现。线为框架、墨为天地、高度抽象的线性图式和丰富的墨色层次,以其单纯而复杂、细腻而明确的节律变化体现了天地万物的韵致。充溢在画面空间中阴阳调和的氤氲气象,乃是天地演化、心灵涌动的轨迹。以虚映实,辨黑澄白,中国人的哲学观注入了绘画,画家就依仗这些特殊语言阐发自己对当代的看法。

  中国画艺术对于线的热情关注已有千年的历史,多少画家为伊消得人憔悴。情有独钟的执着,对于线的动态与静态的形质观照和情感的张弛与收放,从理论与实践上说是独一无二的,顾恺之的游空轻袅,张旭的癫狂与张扬;怀素的淡烟枯藤,颜公的清雄遒迈,董其昌的淡腴雅健,清湘的宕荡幻变,皆演示着线在各个时代的人格特点。在今天,东西交流,因视觉之需线之境遇更具挑战。随时代之需,期待线有更开放的涵载量,形态与内质更具应对力和表现力,以表达当代的人格特点。

  中国绘画在适应现代审美上是否出现了障碍?这个问题应该被提出来,但是,不要轻易给出结论。回答这个问题,与人们的思考基点紧密相关。这个基点的获取,取决于人们对中国绘画的历史与现状全面客观的认识与实践。

  中国绘画对笔墨高度重视,但不是技术崇拜。一根线、一块墨迹,是符号、是技术,有时甚至是程式。不过,中国人认为:技近乎道。因此,用中国人的观点来看待技,不仅可以避免肤浅和轻率,还可以更深一层地悟入中国文化的独特境界。

作者:萧海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