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几年前,我曾为萧海春的画册写过一篇文章。那时,我对海春作品中的内涵和深度颇为赞赏,并认为时下大多数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人皆是凌空蹈虚、华而不实、缺乏真本事的人,而海春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将创作基础夯得非常牢固。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写了那篇遭到反复声讨的文章,文章中提出把中国画作为“保留画种”,显然,中国画家不愿意被“保留”,他们希望再创古人的辉煌,再造我们时代的高峰。然而,他们的愿望与实践之间的落差实在太大,以至其愿望看上去像是痴人说梦。其实,是不是“保留画种”这个话题不重要,我的本意是期待当下的中国画仍然具有比较高的品质。做到这一点,则至少需要“保留”一些历史的余脉,使之在不断的变化中保持相对的平衡。我很喜欢波德莱尔对所谓“现代性”的描述,他说:现代性是偶然,是过渡,这是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和不变。这也和库恩的科学革命的范式理论相一致,都是强调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均衡性。在以前的文章里,我多次谈及当下的中国画是如何急噪地盲目地拼命“创新”,结果却造成了两不靠的尴尬境地——既抛弃了传统中国画妙不可言的美学趣味,又不如西方绘画那么富有视觉新颖感和冲击力。
我始终对中国画“创新”的口号心存疑虑。就事物的规律而言,新旧之间的对立关系是天然存在的,那么,“创新”也是事物发生和发展到一定时期所体现出的必然性。但从实践本身的效果来看,大多数、大部分——或者说,几乎是所有的“创新”的东西都处于某种低层次、低品质的水准上。我的意思是,越在实践中贯彻的“创新”观念多,作品就越显得表面化和肤浅化。我可以举出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列出一批名重一时的“大师”、“泰斗”,随着时间的无情洗刷,他们都成了被遗忘的“偶然”。我得声明,我并不反对创新,相反,我认为不同时代的艺术是不同时代人性的体现,从一元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正是人性逐步获得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必然的轨迹。当下的艺术已经到了包罗万象的万花筒般的状态,艺术的概念及边界已经无法明确定义,这是好的,是符合艺术与存在的变动规律的。但是,我们谈的是中国画,中国画的问题是由历史渊源和它的传统传承所规定的,如果撇开它的历史渊源和传统,还有什么必要谈论中国画的概念和规定性呢?正如京剧和一切地方戏剧一样,其概念和规定性是她们存在的前提和理由,否则,无从谈起。
萧海春应该算是坚定的保守主义者。保守二字曾经是——或许现在仍然是贬义的和无价值的,至少,在热衷于“创新”的人那里,是惟恐与保守沾边的。长久以来的误解,使得人们早已忘记了保守与创新不是根本,根本是作品的品质和水准。海春把他的全部精力放在对传统的模仿、采集、改造和补充上,似乎没有多余的心思考虑“创新”问题。他试图画出如古代画家那种高品质、高水准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同时在精神上亦能与他心目中的偶像并肩。我看过他不同时期的很多画作,不免深为感叹,在当下这种浮夸的急功近利的世风下,海春的坚持多少带有堂诘珂德式的执拗和蛮勇。我与海春多次谈到有关中国画形式的传承问题,很显然,海春从来没有丝毫的妥协。他认为,中国画形式的形成以及它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可以修补和增添,不能颠覆和破坏。至于“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的说法,被他称之为笑谈。因为“古人之心”是一种抽象的摸不着的东西,而“古人之迹”却体现了古人在道和技之间的全部辨证关系。所以,对古人的解读,首先是对古人的具体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海春的基本立场是没错的。一部艺术史其实就是一部图象发展、演变的历史,只有通过图象本身才能对艺术进行解读。另一个问题是,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对古人作品做不懈的解读,能否对自己的创作有所帮助?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倒在古人阴影下的人太多了,一辈子对古人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半步,最终不过是拣了一点古人的余唾而毫无自己的尺寸建树。一方面坚守传统,一方面凸现自己的个性,这既需要超强的毅力,又需要超凡的智慧。在海春看似笨拙的表面潜藏着惊人的聪慧。可以不夸张地说,在当下,能如海春这样把传统的传承和凸现个性作有效嫁接的人真是凤毛麟角。
一个画家对我说过,萧海春对宋、元、明、清所有名家、画派的方法及画路了如指掌,所下的功夫之多之深实在令人佩服。我相信此话的真实性。并且,我认为海春不仅下了苦功,同时也在功夫之上获得了深刻的体悟和理解。海春重视技法,但他更认识到技与道之间互为对应的关系。道是什么?技是什么?抽象的解释都是无效的。技的最高境界即为道,同理,道融化在隐藏在技中间。因此海春着力解决技法实质上是为了加深对道的认识。所谓的某某描、某某皴,只是口术而已。一切技法的总结,皆需要灵活掌握。技法是死的,认识是活的。宋代诸家,元代诸家,明、清诸家,创造过多少技法呢?技法可以穷尽,而认识永无止境。海春深感当下的中国画家已经把传统的传承抛到了九宵云外,他自告奋勇做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其实是一种责任感的驱使。说明海春对中国画传统的真正的热爱,对中国画前途的真正的信心。
不久前,我看到海春最近的新作。相比他以往的作品,有了某些改变。说明海春仍然马不停蹄朝前迈进。大家都知道,无论是谁,在往上攀登的时候,越接近高峰越是艰难。海春比以前更自信更执着。我相信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更高处的那抹美丽的光明,光明在指引他更加奋进。当然,正如所有人一样,疑惑和犹豫伴随着生活的每个阶段。海春深知我们时代太复杂太纷繁了,与以往任何时代比较,都有质的区别。绘画并非产生在真空中,它与现实存在的一切紧密相关。在当下艺术种类和表达方式如此繁杂的境况里。努力是一回事,结果是另一事。海春对我表示过,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以为这也是一种境界。能将过程和目的融为一体,或许一切尽在其中了。
作者:李小山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