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唐王洽性疏野,好酒,喜泼墨。每每兴起,泼墨纸素之上,虽手抹脚蹴,然俯视不见墨污之迹,云霞烟雨尽现造化。时人称曰王墨。宋米元章以王洽泼墨参以积墨、破墨、焦墨,融厚有味,自创米家云山。后又有高房山、董玄宰、王麓台等诸家续其衣钵,别开法门,千年传承将江南山水演绎得迷幻而淋漓。细观中国绘画史上的每一位大家的代表作品,正是在这种不断地演绎中生发、创造出来的,并且成为中国画传承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仿”与“拟”是中国画赖以传承的独特方式之一。古代画家常喜在画上署 “仿某某”或“拟某某”的字样,一来表明作品画法或风格的传承,二来暗含对先贤的敬仰之意。如果你细心探究一些大家诸如以上提及的米元章、董玄宰等的作品,便会发现他们虽言取法各家,但真正的用意在于借助经典的某些特质来演化、拓展自身的艺术感受从而创作出新的作品。“仿”与“拟”的目的不在于单纯的技法和图式的复制,而是期冀通过这一过程明晰作者观察、表现对象的思路和方法,然后从中提取适合自己发展的有益基因。面对一张经典作品,“仿”与“拟”过程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互动游戏。初涉时的被动,娴熟后的主动;从亦步亦趋,到来去自如,这一过程充满着抵触、碰撞、纠结、融合,无穷的可能性由此而生。通过“仿”与“拟”的方式我们可以超越古今时空的差异,寻找与先贤对话的途径和平台,又能充分挖掘经典作品中的丰富信息,从而进行梳理、重组、想象的再次创作。历代的经典作品之所以值得去不断阅读与仿效,是因为它既是这个时代艺术的高度浓缩,又是作者艺术思想的精华所在。它所包含的智慧与信息是启示后人继续创造的重要密码。
作者:邵仄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