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4-21 11:08
在长沙渔阳王后墓中,出土了2000余件精美的漆器,其中的“具杯盒与耳杯”以其曼妙的纹饰,精巧的构造,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种造型别致的耳杯,也就是《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的“觞”了。
在人类历史上,发现并使用天然漆是中国人的独创,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又一独特贡献。漆树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落叶乔木树种,漆汁呈白色粘液,这种粘液就是生漆。生漆在空气中自然干燥结成黑色硬膜,坚实光滑,轻便,耐用,耐腐蚀。考古发现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能制造漆器。殷商时期,人们已在漆液中掺和各种颜料,并在漆器上粘贴锡箔与镶嵌绿松石与蚌壳。历经漫长的发展,漆器的优良品质越来越被人们所掌握、所熟识。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漆器的生产迎来了它第一个繁荣兴盛局面。
就全国而言,湖南是这一时期出土漆器最多也是最好的省份之一。除闻名遐迩的马王堆汉墓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以外,当推身份等级更高的汉长沙国王后“渔阳”墓中所出的一批精致的漆器。渔阳墓出土的漆器达2000余件。它们包括酒具:耳杯、杯具盒、卮等;贮存盛放食物容器:盘、盂、壶、盒等;用于盥洗的用具:匜、盆;还有用于挹取食物或液汁的匕、勺,摆放食品的几案,盛放梳妆用品的奁、黛砚,娱憩宴乐的博具、瑟、筝、竽、筑、凭几等。漆器制作除保留先秦以来传统的胎骨外体镟制、内腔剜凿、薄片卷制等技法之外,又创造和完善了夹纻制胎法,对后世宋、元、明、清漆器制作影响深远。夹纻胎在制作时先制作出器物的外模,然后在模型上用漆、漆灰与布帛相间覆罩,反复达数层,十数层之多,待漆干燥后取掉内模,即制成夹纻胎漆器。这一特殊的工艺使漆器胎体具有体轻质韧的特性,大大超越了单纯木胎的性能,开启了我国宋、元、明、清漆器盛世的先河。
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下1993年出土于长沙望城坡西汉王后渔阳墓的汉代漆器的婥约风姿吧!
具杯盒
长22.9,宽18.5,高13.3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该杯盒椭圆形,子母口,口缘两端凸起为为圆形把柄,圈足底。外髹黑漆,内饰红漆,全身上下用朱色描绘飞卷舒畅、飘渺灵动的云气纹,盒身腰际装饰一周款款飘动的水波带,仿佛将天上的彩云与地上的波澜融汇于一体,暗喻着汉人倡导的天地合一,万物润育,和谐一统的宇宙观。揭开盒盖,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那精美的一幕:盒内巧妙地盛放十枚耳杯,五枚为一组,相对叠放,扣合紧密,中无间隙。其巧妙之处在于将第六枚耳杯的双耳做成三角形,使之与相另一组的耳杯之耳不相抵牾。其设计之妙,构思之精,令人拍案叫绝。
漆耳杯(共十枚)
长16.5cm 宽11.9cm 高4.4cm
来源:盛世收藏-资讯-古玩知识
作者:未知作者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