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12-02 23:35
南宋 龙纹杯盘(一副) 东阳市博物馆藏
宋 錾刻海水龙纹六曲银酒台 临安市文物馆藏
南宋 银鎏金梅花纹花头簪 浦江博物馆藏
浙江的几个地方文博单位里有很多文革时期出土的金银器,因为人员流动性大,加上业务能力欠缺,它们很多时候都被堆在库房里,深闺暗锁。这几年,浙江进行了深入的文物普查工作,很多曾被忽视的东西逐渐被关注起来,比如一对曾经被误认为耳坠的金制幡胜。(一种装饰品,立春日戴在头上,是一种民间风俗。)
某一日,临安市文物馆馆长给浙江省博物馆工艺部副研究馆员石超打电话,让他来看东西。一到那里,对方就端过来一个大盒子,里面就有这个比正常耳坠大很多的金幡。“一看就判断是宋代的东西。”石超看簪脚是弯的,乍一看觉得可能是耳坠,但比一般的耳坠尺寸大,簪脚的位置稍微粗一点,龙嘴里还衔着环。后来他特意到北京请教扬之水,又和文献记载相对比,如《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等,宋代使用“金胜”的风俗常见于宋人的笔记,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的记载。当时幡胜很流行,立春的时候人们都会戴。“仔细观察实物,它其实就是一个幡胜的样子,相当于角垂下来。”于是,以前考古出土未见金属幡胜这次在整理中被辨认出来,原来幡胜的两只簪脚都被折弯,后通过簪脚首部龙嘴衔环的方向,确定是幡胜。
南宋 银鎏金幡胜式簪 临安市文物馆藏
这个发现让当代人得以一见宋人笔记里多次提及的金银幡胜的样貌,文献记录也终于跟实物记载对上。
目前为止,这种器型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也是第一次公开展出,位于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里的《错彩镂金——浙江出土金银器》展览中的展品,90%都是第一次展出。
《错彩镂金——浙江出土金银器》展厅内景
南宋 龙纹被盘(一副) 东阳市博物馆藏
石超:这是一副盘盏,杯子是纯金的,摩羯形杯耳,盘子是银鎏金,有一些脱落,花纹从外面錾印到里面,对鸟团窠纹,中间錾着龙纹,非富即贵才能用。
南宋 银鎏金云龙纹箸瓶 东阳市博物馆藏
石超:上面錾的纹饰很漂亮,是带翅膀的龙。
雅昌艺术网:这个是用来干嘛的呢?
石超:是用来插筷子,插勺子的,大小和实用物差不多,四川出土了很多青铜制品,出土时筷子勺子就插在里面,还保存着原来的样子。
宋 仿剔漆如意云纹银盒 兰溪市博物馆藏
石超:这件看着像漆器,其实是银的,相当于金银器和漆器之间的交流,它仿漆器仿的很到位,刀口云雕的漆层都仿出来了。
以前觉得金银器珍贵,仿金银的器物很多,现在看这种是刻意仿漆器,可能当时金银器的工匠觉得漆器纹饰特别美丽,特意去仿制了一件。
雅昌艺术网:打眼一看真有漆器厚重的感觉,质感也很像。
石超:其实不是特别厚,也不是特别重。从里面向外打,花纹是鼓出来的。
南宋 银鎏金云托月花头簪(一副) 浦江博物馆藏
石超:这是云月簪,是中秋时戴的簪子。
雅昌艺术网:上面是青铜泛绿吗?
石超:不是青铜,而是一种“焊药”,宋代的首饰一般比较轻薄,看起来很重,实际上很轻很薄。比如看着像一个球,其实是两个半圆焊接起来的,中空,焊药里有青铜,就像黏结剂,时间长了要泛出铜锈来。
宋 花纹六曲花口银盏 临安市文物馆藏
石超:宋代流行夹层中空,看着厚重,但是很轻,所以出土时夹层很容易碎。
石超:这批酒具把四时花卉錾刻在中间,花纹有深有浅。宋代很盛行花饰,四时都有花,男子也簪花,宋画里也有很多瓶花、插花,叫“一年景”,把一年四季的花卉錾刻在里边。每个季节的花,如山茶花、梅花、莲花等,基本都有。现在出土器物数量不多,还不能总结出某种规则,这一套全不全也说不准。窖藏的东西保存这样好的不多,像我们馆里有一些从西湖瘀泥里捞出来,完全黑得一塌糊涂。
宋 双凤纹六曲花口银钵 临安市文物馆藏
石超:这个可能不是钵,下面可能还插一个注子,用来温酒,估计出土时失掉了。
雅昌艺术网:怎么判断下面有一个注子?
石超:因为一批酒器出来,单独有一个钵很少见,瓷器里有类似的器型。
宋 錾刻海水龙纹六曲银酒台 临安市文物馆藏
石超:这是一个酒台,最外面一圈莲花,中间是海水波涛,有一些鱼龙,莲纹,中间是对蝶,寓意很好,都是錾出来的,放大看其实边缘线不是很流畅,錾的痕迹看得很清楚。
石超:这件荷叶造型很漂亮,上面写的墨书现在已经不清楚了,中间是一只乌龟,是祝寿用的,有寓意。
唐 摩羯纹银长杯 长兴县博物馆藏
北宋錾鹦鹉纹圆银盒 浦江博物馆藏
南宋银粉盒 湖州市博物馆藏
唐 狮纹小银罐 湖州市博物馆藏
雅昌艺术网:这种小银罐是干嘛的?上面那个像弹簧,也是银丝绕起来的,好奇怪。
石超:具体用途说不上来,一开始说是香囊,但又不是,它很漂亮,身上满是狮子,狮子的动感很强。
南宋 银柳斗杯 湖州博物馆藏
南宋 银荷叶盖罐 湖州市博物馆藏
石超:这个荷叶盖子里有个勺子连着,可以直接拨弄里面的东西。
唐 素面空心柄银匙 长兴县博物馆藏
雅昌艺术网:这一批东西颜色发黑,是时间长了氧化程度高?
石超:保存条件不好,这跟它埋藏的环境有关系,银受环境影响比较大。
雅昌艺术网:这种银匙当时用来干嘛,厨师用来做菜吗?很奇特,前端是扁的,中间没有凹陷。
石超:有些研究人员说是茶匙,应该不是。海棠杯壁画上有,常用来舀汤、舀酒。但勺子舀汤肯定不像,具体是什么用途还真说不上来,但应该是实用器,这种器型五代南方地区出土的特别多,后来到宋代有一种香匙是扁平的,圆片折一下可以压香粉。
石超:这个是明代的梳背,梳子烂掉没有了,只剩下包的金背,上面是六字箴言,这一般是元明的东西。
石超:这种嵌宝石的绝大多数都是明代的,主要来自两个时间段:一是明代早期郑和下西洋从西方带来的,二是现在缅甸地区被云南布政使司控制的抹谷地区产的那批。
石超:这种葫芦形耳环明代比较常见,有金、银两种。
石超:这两件金杯也很少见,纯金,形制特别漂亮,唐代就已流行的罗马、拜占廷风格,杯底边缘有落款:崇祯十三年,天启六年,如果当时没有这个款是很难定年代的,因为风格延续性很长,这也证明了一种风格的稳定性,这种造型,唐代能有,明代也能做。其实这两个金杯分别是一对,还有两个在衢州市博物馆,或许可能还不止四个,因为杯心最中间有“元”、“亨”两个字,《易经》乾卦的卦辞原文是“乾,元亨利贞。”,我想可能失掉了刻有“利”“贞”二个字的杯子。
宋 银箍形镯(一对) 临安市文物馆藏
石超:这个不知道是不是儿童的镯子,其他地方没有见过这类器物,也是第一次展出。
石超:“霞披”宋人笔记里有记录,杭州嫁娶时送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鋜,金帔坠者是也.若铺席宅舍.或无金器,以银镀代之。有的人家没有金就是银镀代之,否则贫富不同.亦从其便。
石超:鸳鸯站在莲花上,图案名称“满池娇”。
宋 鎏金银佛像挂链 临安市文物馆藏
石超:有些链子挂的坠子是狮子形,这个是佛像。链子是银的,佛像是银鎏金,功能不太清楚。
宋 银缠臂钏 临安市文物馆藏
南宋 银缠钏(一对) 东阳市博物馆藏
石超:这种不单东阳一地出土,建德也有,当时流行的样式现在也在用,比如苗族。
雅昌艺术网:这件是整片银?
石超:整片。银本身很软,造型比较困难,一般会加入铜,层次不一样,比例也不一样。
南宋 银鎏金素面弦纹指环 浦江博物馆藏
石超:这个是指环。中间可以拉,有延展性。
南宋 银鎏凤凰纹花头簪(一副) 浦江博物馆藏
石超:浙江有三四个地方都出土了这种头簪。凤是雄,凰是雄,和在一起就是凤凰合鸣,造型都不一样,那种是鸾鹊。
石超:这批是一级品,做的特别漂亮,特别细。永嘉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类似的。
雅昌艺术网:特别精到,还用镂空的,里面会加东西吗?
石超:就是追求这种效果,正面看也蛮漂亮。有开口的是上面少了一个东西,比如说这个开口可能是少了一个菊花。
雅昌艺术网:有通用的款式吗?这种是三头的,这种是两头的,这个是五头的。
石超:没有规定。
雅昌艺术网:这件上面是龙戏珠,颜色变得很美。
石超:这是氯化银,长期氧化会形成五彩的光。空气中有氧气、氯氧气和其他成分,空气中时间长了最后都要变黑。处理一下还可以还原。
南宋 银鎏金龙首双筒凤戏牡丹纹花头簪 浦江博物馆藏
石超:这种簪子有两个头,一个圆,一个方,而且是从龙嘴吐出来,小小的簪子里有好多构思。
石超:它们是筒簪、如意簪,出土就是这样,中间估计少了一部分,应该都是包金的。
宋 化身童子金耳坠 龙游县博物馆藏
石超:站是在莲花中的一个小孩,要拿在手里才能看到。
宋 银鎏金蝶恋花、蜂赶花耳环 临安市文物馆藏
唐 金钗 德清县博物馆藏
石超:唐代很简洁的小簪子,有的簪脚很长,插在头发两边。
宋 金钗及花头钗等 兰溪市博物馆藏
石超:这个是实金的,蛮重,好多克。
南宋 银鎏金桥梁式三花头簪(一副) 浦江博物馆藏
南宋 银鎏金凤戏牡丹纹如意簪 浦江博物馆藏
石超:这种就轻了,头是空的,也会在簪脚上打上一些小广告,如店名地址等。那时候,没钱的人家到金器店买些通用货,有钱的人家会让金银工匠到家里定制,也会把要出嫁女子的名字打上。
雅昌艺术网:这个戴在头上感觉很夸张。
石超:不是特别重,中空。工细致,有两头、三头,多的比五头还要多。
雅昌艺术网:这次有哪些东西是第一次展出?
石超:90%是第一次,都是七八十年代在库房里一直没露过面,这次我到库房里统统整理了一遍。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这次展出的绝大多数都是宋代的东西?
石超:因为宋代建都临安,浙江属于首都周围,明清时期现在出土绝大多数是藩王墓,浙江没有藩王,所以现在浙江能看到的金银器大多都是宋代的。金银器主要有三个种类:首饰、日常器物及宗教用品,这次主要是把上次南宋展览遗漏的,或因为时间仓促,一些馆藏没有了解清楚的总体全拿出来了,主要是首饰、酒具,五代和明代的一些东西,如果单件都算上,一共195件。
雅昌艺术网:两年时间,你去一些地方博物馆找这些东西,一件件整理、考证,最后展示出来,这个过程中你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石超:扬之水老师有一个实证性的习惯,有些东西上手的感觉跟看的感觉不一样,有些细部的东西上手看能看得清楚,而且有些东西挖起来整个放在一堆,我看了照片后会到那儿帮他整理、归类,也给他们讲一讲,互动、探讨过程中也有一些提高,香港中文大学在做古代金工的恢复,还有一批民间藏家,相当于有一批朋友相互交流,学了不少东西。金银器属于杂项的一部分,目前这个系统浙江省没有人专项整,扬之水老师一直希望好好整理一下浙江的东西,这对自己、对别人将来搞研究都有帮助,这次也确实有好多发现,这本图录相当于把这些资料全部公布,也是功德的事情。
雅昌艺术网:这个领域中“上手”是什么感觉?
石超:本身金银实心和空心的差别很大,书上看着感觉很单薄,一上手有点儿压手,有的看着比较庞大,一上手感觉很轻,要仔细看看为什么轻,有些器物中间为什么要加一个花?是为了掩盖焊的痕迹,再结合一些文献记载,为什么这个时期会出现这种新工艺?跟当时流行的发饰有关,为什么金银到宋代民间很流传?早期政府控制,一般墓葬里出的很少,后来政策宽松,自由买卖交易,原料供应首先就保证了,那么肯定价格要便宜一点,用的人多,出土自然也多。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邹萍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