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书法家 刘志平 | 浩瀚墨海,一叶扁舟

刘志平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展览发展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书画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秦岭书画院副院长;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直机关书画协会常务理事;西安现代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作品特点:以楷书、行书、隶书见长。讲求运笔中的线条之美,笔力、墨色随诗意语境或跌宕起伏,或婉转潇洒,做到“心手相应“,拙中生巧。作品印象旷达而不失细致,文字线条连绵环绕而不乏气势万千,彰显出汉字的生命活力。

作品:苏轼词《望江南》

在添一境艺术厅有幸见到了刘志平老师,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魁梧精神,眼睛闪烁着深奕的光芒,一头可爱的自然卷发,单凭外表不太能看出他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有多大的联系。在帮刘老师给他的作品签章的过程中,与刘老师的交谈让我对这位看起来平和可亲的书法艺术家有了发自内心的恭敬。

刘老师不是西安本地人,祖籍山东莱州,十来岁时父亲因工作调动举家迁至西安,自此定居,成了能讲一口流利西安话的“半个”本地人。1963年刘老师开始接触书法艺术,1967年正式拜书法家黄伯贤先生为师,从此踏上了书法艺术之路。

作品《春夏秋冬》

用刘老师自己的话讲,他这一生与笔墨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己又是山东人,从小靠海生活,对于浩瀚墨海的体悟与对大海的感受相通,自己便如漂流在这墨海之中的一叶扁舟,既微不足道又坚韧遁力,希望在徜徉中有所感悟并享受乘风而行的愉悦。因此,他将笔名取作“墨海一舟”,简称“一舟”,为自己的书斋取号“品墨轩”,品味墨中晕染的或浓或淡、或润或枯的人生意味,建立起自己作品独特的墨品墨格。

作品《南怀瑾札记》

刘老师对我说,他觉得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为书写而书写,而是通过笔墨寻求精神在纸上流淌的感觉。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灵魂,文字在书法家笔下有性格再生的可能性,这取决于书写者对文字的再创造程度。单个汉字均有正常的字形结构,但书法家创作时常常会因对作品的整体关照,以及字与字之间关系的审美考虑,来调整单个字的形态呈现方式,刘老师将其称为“解构重组”,而这种情况在行书和草书作品表现得最为突出。一幅作品的美感分别展现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审视的是创作整体,是否气韵如虹,是否潇洒优美;微观上则是对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甚至笔画与笔画之间每一处气韵流动的审美。

作品:白朴词《春》

“书法艺术是线条的组合,因为单个字是美感的主要载体,所以作品整体的外轮廓看起来十分重要,审美抽象性强。”刘老师如是说。从事书法艺术看起来要比从事绘画艺术枯燥,画家可以出外写生,对作品进行自由的构图和创造,而且绘画是彩色艺术,不像书法只由点线和黑白色调构成,因此书法的美只能寄于墨迹、字形、笔画的变化多端:或浓或淡,亦枯亦润,有疏有密,能收能放,可粗可细等等。基于此,书法艺术需要依靠文学支撑,除了笔端下的纵任奔逸外,书法家对文化的理解程度和其文化底蕴深厚与否,也决定着作品的优劣。刘老师对这点极为重视,他有一系列名为“博古观今”的作品,通过书法艺术形式对中国经典诗文进行呈现,来传达他对文化的思考。

作品:对联“融古铸今练心固本,补气通神泊至正灵”

他带来了一幅内容摘自《文心雕龙·神思》篇的作品,“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作品:《文心雕龙·神思》节选

艺术是相通的,书法作品与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同样都需要经过缜密的构思。此时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是无边无际的,精神蕴藏在其内心,作品的完成由个人的情志和气质所支配,书法的创作也正是将抽象的意念以具体的墨迹形态表达出来的过程。

“秦山叠翠藏古韵,渭水婉转聚贤达”这幅对联是刘老师应西安市书法协会之邀为展览创作的。这幅隶书作品中融入了汉简书法的艺术特征,笔画末端稍夸张的修饰带出些许奔放不羁。被秦岭渭水环绕的长安城自古便是文人雅士云集之地,自然沉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刘老师正是通过这幅对联的创作,传达了自己对古时贤雅之士长安聚首之盛况的深切向往,以及那一份传承传统文化的浓厚情怀。

作品:自作联

欣赏刘老师的作品时,我发现他喜欢在一些作品中使用封头。例如白朴词《春》和《禅茶一品》这两幅中封头俏色的加入,让传统的书法作品顿时呈现出了新颖灵动的美感。

作品:禅茶一味

《禅茶一品》局部

通过这次交谈,我能深深体会到刘老师对艺术创作的严谨性一直保有不懈地追求,这是在当代艺术家身上并不多见的可贵品质。他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书法家终其一生自认非常满意的作品可能并不多。而他对待达不到自己艺术追求的作品的方式就是将其撕毁,因为“流出不好的作品是对书画爱好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审美首先得通过自己这一关,才能不亵渎艺术创作。”

书法家刘志平与对联作品

碎片化互联网时代,谁还在静心创作?

请关注“添一境”,

发现、追溯优质作品,
交流艺术,

发现美好的,带走喜欢的,

你也可以成为收藏家。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