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吕亚虎:《洋县志》所载“王师德墓”墓主蠡测 —兼论“太师坟村”村名由来

2018-07-31 10:50

  摘 要:《洋县志》(1996年版)所载位于今洋县戚氏镇太师坟村一带的王承宣使墓(又称太师坟)墓主为王师德(又称王德)。今据该村所出两方墓志推断,此墓墓主应为南宋初抗金名将吴玠部属、长期仕宦于汉中洋县一带、卒后获赠“镇西军承宣使”的王俊。太师坟村一带为王俊家族祖茔所在,因年代久远,该墓墓主身份渐湮没无闻,乡民惟见其高大,故而称作“大(太)坟”,后讹作“太师坟”,今村名即由此而来。

  关键词:王师德墓;墓主;王俊;太师坟村;由来

  一、引言

  在洋县西北二十里许、今戚氏镇辖区内有一行政村,名作“太师坟村”。该村原属八龙乡,1996年裁乡并镇后,八龙乡与戚氏乡合并为今戚氏镇,太师坟村亦并归今戚氏镇管辖。该村村名由来,三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洋县志》(下文简称“96版《洋县志》”)卷26“文化”下第四节“古墓冢”条下所载“王师德墓”介绍文字云:

  王师德墓,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的八龙乡古羊村。王师德,又名王德,籍贯及生年无考。宋建炎四年(1130)官至承宣使。绍兴三年(1133)二月,金国四太子完颜宗弼(即兀术)率军由商洛破饶凤犯洋州,王师德奉诏率军入洋州,在与金兵激战中捐躯,朝廷加赠少保少傅,诏赐厚葬,并敕见祠于墓前。原墓高大,墓前立石碑9通,石羊3对(其村因此而名),墓地树木繁茂,县人称其坟为“太师坟”,每年清明举祭。解放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平墓种地,但墓葬至今未掘。[[1]]

  据上引96年版《洋县志》的记载可知,太师坟村村名的由来乃是因南宋抗金名将、官至承宣使的王师德(又名王德)葬于此地之故。在《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所载“洋县文物图”中,于洋县县城西北10余公里处标示有一“太师坟墓”,该书下册对该墓的介绍文字云:

  太师坟墓葬[八龙乡太师坟村·不详] 俗称“太师坟”。原冢很大,现已平。墓地尚存石翁仲1尊、石马1件。翁仲立姿,头残佚,著宽袖衣,双手握剑于胸前,高1.7米,宽0.63米。[[2]]

  此一记载虽未直接言及太师坟村的村名由来,但明示了太师坟村墓葬俗称为“太师坟”,只是对其时代信息以“不详”交代。

  那么,96版《洋县志》有关“王师德墓”(又称“太师坟”)的记载是否可信?太师坟村村名的由来又是否如96版《洋县志》所述呢?要回答此一问题,尚须藉助传世文献及历代方志、出土墓志等史料。

  二、96版《洋县志》有关“王师德墓”记载之本原辨析

  据史志记载,明代以降至解放前,洋县曾先后7次修志。其中明代1次,清代3次,民国时期3次,分别为:明隆庆三年(1569)由时任洋县知县阎邦宁主持纂修的《洋县志》,该志后毁于兵燹,仅存一“序”文,收入清康熙《洋县志》中;清代所修《洋县志》则由时任洋县知县邹溶所纂修的《洋县志》(康熙三十三年刻本,下文简称“康熙版《洋县志》”)、张鹏翼所纂修的《洋县志》(光绪二十四年刻本,下文简称“光绪版《洋县志》”),以及清末佚名纂修的《洋县乡土志》;民国时所纂县志有刘元吉纂修的《洋县志备考》(民国二十年刻本)和时任县长吴湘融纂修的《洋县志》(民国二十六年刻本)。

  以上诸县志中,上引96版《洋县志》相关文字显系承袭各家县志所载而来。如康熙版《洋县志》卷1“墓”条下云:

  王承宣使墓,在县西北二十里石羊里,有碑。

  该志卷4下又云:

  王德,绍兴间为武康军承宣使。[[3]]

  光绪版《洋县志》卷2“职官表”下云:

  王德,绍兴间为武康军承宣使。[[4]]

  清末佚名所纂《洋县乡土志》“氏族”条下云:

  王氏有数族,……其一为宋承宣使王师德裔,世居石羊里各村落,咸丰时有举人王锡禄。[[5]]

  刘元吉所纂《洋县志备考》二种之二“舆地·古迹”之“最著之茔墓”下云:

  (宋)赠太傅、前承宣使王德公在县西石羊里,称“太师坟。”[[6]]

  又,吴相融编纂《洋县志》卷二之一“职官表”下云:

  王德,绍兴六年除武康军承宣使。

  该志卷四之二“墓冢志”下又云:

  “王承宣使墓在县西北二十里石羊里,有碑。”又小字注云:“承宣使名德,《宋史》有传。”[[7]]

  首先,基于以上所征引之诸县志文字,并结合实际地理方位,可知96版《洋县志》所说的“东北12公里”应为“西北12公里”之误,“古羊村”则为“石羊村”之误(且今石羊村距太师坟村尚有一段距离,它只是古代石羊里的一部分而已,是以王师德墓亦不再今石羊村,而在太师坟村)。而其所谓的“王师德,又名王德”、其墓“位于县城东北12公里的八龙乡古羊村”,显系混合了康熙版《洋县志》、《洋县乡土志》、《洋县志备考》、吴相融版《洋县志》等县志中有关“王德,绍兴间为武康军承宣使”、石羊里王氏为“宋承宣使王师德裔”、“承宣使名德,《宋史》有传”、“承宣使王德公”墓在“县西石羊里,称‘太师坟’”等记载而来。

  其次,由以上所征引的诸县志文字来看,康熙版《洋县志》只言及洋县西北二十里石羊里的墓为“王承宣使墓”,而王德曾于绍兴间为武康军承宣使,但并未直言王承宣使墓所葬者即为绍兴间任武康军承宣使的王德。光绪版《洋县志》只记载了王德曾于绍兴间任职武康军承宣使,未言及康熙版《洋县志》所载的“王承宣使墓”。清末佚名所纂《洋县乡土志》始言及世居石羊里各村落的王姓者为“宋承宣使王师德裔”。这是第一次将承宣使与王师德相联系,且以世居石羊里各村落之王姓者为王师德裔。而《洋县志备考》则不仅言及承宣使王德墓在县西石羊里,且坐实该墓又称“太师坟”。吴相融版《洋县志》则更进一步明言王承宣使墓墓主名德,其人即《宋史·王德传》中的王德。基于上述诸说,96版《洋县志》不仅将位于“县东(西)北12公里的八龙乡古(石)羊村”的古墓确认作“王师德墓”(后世又称“太师坟”),并认为“王师德,又名王德”,其人曾于“宋建炎四年官至承宣使”,且其于绍兴三年曾奉诏率军入洋州,抗击金兵的入侵,并在此战中捐躯。至于其所说的“朝廷加赠少保少傅,诏赐厚葬,并敕建祠于墓前”,各家县志均未言及,此当是96版《洋县志》纂修者延续吴相融版《洋县志》所说王承宣使墓墓主就是《宋史·王德传》之“王德”的错误所致。

  据《宋史·王德传》所载,王德确曾因功“除武康军承宣使”,死后“赠检校少保,再赠少傅”[[8]],此与96版《洋县志》所述“官至承宣使”、“加赠少保少傅”同。但纵观《宋史·王德传》所载王德生平事迹,与96版《洋县志》所述却多相抵牾。如:第一,据《王德传》,“王德字子华,通远军熟羊砦人”,于“(绍兴)二十五年,卒”,而非96版《洋县志》所说的“籍贯及生卒年无考”;第二,王德除为武康军节度使在绍兴六年(1136),非96版《洋县志》所说的“宋建炎四年(1130)官至承宣使”;第三,绍兴三年正月帅兵进犯洋州的是金将完颜果撒离喝(一称萨里罕),此与96版《洋县志》“大事记”下所载一致[[9]],但与该志卷26“王师德墓”下所述此次帅兵犯洋州者为“金国四太子完颜宗弼(即兀术)”不合;第四,绍兴三年正月金兵犯洋州时,宋军于此次抗金的将领是时任镇西军节度使兼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的吴玠[[10]],此与96版《洋县志》“大事记”所载大体一致。而王德当时领兵驻守于江苏镇江一带,为韩世忠部属,他于是年冬方“知鞏州、熙河蓝廓路兵马钤辖”、“明年春,知兰州,徙屯池阳及当涂”。绍兴三年正、二月间在陕南兴元、洋州一带抗金的宋军将领显非此王德;第五,据《宋史·王德传》所载,王德卒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而非96版《洋县志》所说的绍兴三年正月的抗金战争中;第六,王德一生的抗金活动主要在江淮一带,先后为张俊、韩世忠部属,而非西北一带抗金的吴玠部属。其墓也位于今江苏南京城北郊燕子矶下庙村付家桥,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保单位,目前至今尚保存有神道碑一通,其上楷书“宋故赠检校少保王公神道碑”。则诸家《洋县志》所载洋县西北20余里处石羊里的王承宣使墓(即王师德墓、太师坟)自非《宋史·王德传》所载之王德之墓,此王德亦非96版《洋县志》所说的绍兴三年阵亡于洋州抗金之役的王师德(又名王德)。《洋县志备考》所说的“赠太傅、前承宣使王德”虽与《宋史·王德》所载王德史迹相合,但“县西石羊里”称作“太师坟”的墓葬显非此王德之墓。

  此外,《洋县乡土志》所述的“宋承宣使王师德”,其人于《宋史》等文献未见记载。南宋初名王师德而颇为显赫者,仅有宋孝宗淳熙年间曾官至左丞相的婺州金华人王淮之父王师德。此人虽一生未曾仕宦,但因其子王淮官至左丞相之故,死后被追封为“太师楚国公”,其墓称“太师坟”倒是可以说得过去。但据《金华县志》(光绪二十年刊本)记载,此王师德之祖父“赠鲁国公王本”墓在金华县北旌孝门外马铺岭,其父“知潭州县事王登”墓在金华县西北婺女乡黄枇坞,其弟“中奉大夫直焕章阁王师愈”墓在金华县西南白沙乡石筍原之严山,其弟“显谟阁学士左宣奉大夫王师心”墓在县东惠日乡长乐寺之东原,其子“少师左丞相鲁国公谥文定王淮”墓在金华县西北婺女乡觉报寺旁,其侄“知新涂县事王翰”墓在金华县西北婺女乡余村,[[11]]说明浙江金华县是王师德家族世居及祖茔所在之处。而在婺城区新狮街道汤家园村的一处山地上,有一座宋墓,据《金华王氏宗谱》中的墓图及金华王氏后人宣称,此墓即王氏祖先“四世一品”之一的王师德的墓。[[12]]据此而言,无论是就金华县志所载王氏家族祖茔所在,还是金华王氏宗谱及金华王氏后人所述,王淮之父王师德的墓都应在浙江金华县境内,而不可能远在千里之外、了无瓜葛的陕南洋县境内,且此王师德死后因其子而获赠“太师楚国公”,但其生前未曾仕宦,自然亦不可能任承宣使一职。如此,洋县石羊里的王承宣使墓自与此王师德无关。而清末佚名所纂《洋县乡土志》所说世居洋县石羊里各村落的王姓族人乃“宋承宣使王师德裔”,此承宣使王师德与王淮之父王师德亦毫无关系,而其说无据可循,自也难以为凭。

  基于以上文献征引和分析,为阅览直观计,我们可将96版《洋县志》有关“王师德墓”(又名“太师坟”)表述文字之本原排比如下图表所示:

相关信息

相关文献

王德

王师德

官职

生卒年

王承宣使墓

太师坟

备注

《宋史·王德传》

王德

绍兴六年为武康军承宣使/赠检校少保、再赠少傅

绍兴二十五年

墓在今南京城北郊燕子矶下庙村付家桥。

康熙版《洋县志》

王德

绍兴间为武康军承宣使

王承宣使墓

墓在洋县西北二十里石羊里。

光绪版《洋县志》

王德

武康军承宣使

《洋县乡土志》

王师德

宋承宣使

族裔世居洋县石羊里各村落

《洋县志备考》

王德

承宣使/赠太傅

太师坟

墓在县西

石羊里

吴相融版《洋县志》

王德

绍兴六年除

武康军承宣使

王承宣使墓

墓在县西北二十里石羊里,有碑。王承宣使名德,《宋史》有传。

96版《洋县志》

王德

王师德

建炎四年官至承宣使/加赠少保少傅

绍兴三年

王师德墓

太师坟

墓在县城西北12公里的八龙乡石羊村


  既然诸家县志所载王德非《宋史·王德传》之王德,《洋县乡土志》所述之王师德亦非南宋孝宗朝左丞相王淮之父“太师楚国公”王师德。那么,今洋县戚氏镇太师坟村的王承宣使墓(又称“太师坟”)墓主当另有其人。此人是谁呢?从目前所知来看,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如96版县志所载的王师德(又称王德),只是其人在《宋史》、《三朝北盟会编》等传世文献中阙载。但这种可能性,我们认为较小。因为,若此人确为绍兴三年金兵入侵洋州时奉诏率军入洋州抗金并捐躯,且朝廷诏赐厚葬,加赠少保少傅(从一品虚衔),并为其敕建祠于墓前,如此显赫,各家文献不可能毫无任何线索。此外,96版《洋县志》对绍兴三年洋州抗金战争的叙述以及王师德生平的记载,如上文所析,与相关史实抵牾处甚多,且将王承宣使墓与王师德相联系,乃是96版《洋县志》嫁接自清末佚名所纂《洋县乡土志》所述“宋承宣使王师德裔,世居石羊里各村落”而来。《洋县乡土志》的相关记述不但出现的较晚,且本身无凭,将其说与其他县志相糅合的表述自更不足为凭了。

  另一种可能是,王承宣使墓墓主应为南宋初在陕南一带随吴玠、吴璘兄弟抗金的、死后获赠“镇西军承宣使”的王俊。洋县太师坟村先后出土的两方与其有关的墓志可为此说提供相关证据。

  三、王承宣使墓墓主及太师坟由来蠡测

  1958年,陕西省洋县八龙乡(今戚氏镇)太师坟村发现一南宋墓葬,出土墓志一方,青石质,圆首,额题篆字作“宋故太孺人陈氏墓志铭”(下文简称“陈氏墓志”),宝庆二年(1226)刊。志文楷书,19行,满行40字。由志文内容知,墓主太孺人陈氏为南宋承信郎王仁杰之妻,王仁杰父为“故任武翼郎成都府路兵马钤辖公辅”,而陈氏父为“故赠朝散大夫知县牧”。[[13]]巧合的是,2016年冬,太师坟村村民在该村四组与五组交界地带一名“太平”的地方平修道路时,挖掘机从土中掘出一方墓志,亦为青石质,圆首,额题篆字作“宋故承信郎王公墓志铭”(下文简称“王公墓志”),庆元五年(1199)刊。志文楷书,17行,满行20字。由墓志内容知,此方墓志志主“承信郎王公”讳仁杰,其父为“故成都府路兵马钤辖公辅”,其妻陈氏、父为“县大夫陈牧”。[[14]]由两方墓志内容比照可知,这两方墓志志主显系夫妻关系。陈氏墓志云:“太孺人姓陈氏,其先河中府河东县人也,故任左中大夫殿撰远猷之孙、故赠朝散大夫知县牧之女,夫承信郎王仁杰,故赠镇西军承宣使王俊之孙妇、故任武翼郎成都府路兵马钤辖王公辅之子妇也。”志文中的“镇西军承宣使王俊”,即陈氏之夫王仁杰的祖父。

  王俊其人,《宋史》无传,《三朝北盟会编》卷212云:“王俊行军纪律严明,退者必诛,军中号为‘王开山’,所向无前也。然性强犯上,吴玠亦畏其反复,而喜其勇,以其女妻其子。”[[1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2亦云:“(王)俊行军纪律严明,退者必诛,军中号为‘王开山’,言其所向无前也。然性强犯上,吴玠亦畏其反覆,而喜其勇,常厚遇之。”[[16]]王公墓志志文云:“(仁杰)母吳氏,故太師信武順王之次女。”据《宋史·吴璘传》载,吴璘卒于乾道三年(1167),宋孝宗赠其太师,追封信王,谥“武顺”。[[17]]是以志文中的“太師信武順王”,即南宋抗金名将吴玠之弟吴璘。由志文可知,吴璘嫁于王俊之子“故成都府路兵马钤辖公辅”者,乃是其次女吴氏。则《三朝北盟会编》所谓“(玠)以其女妻其(王俊)子”者,有两种可能:一为吴玠嫁其女于王俊他子,一为此处的“吴玠”当为“吴璘”之误。然不管何种可能,由“畏其反覆,而喜其勇,常厚遇之”一语推之,王俊当为长期抗金于陕甘一带的吴玠部属无疑,此从传世文献相关记载亦可得以证明。如《宋史·吴玠传》云:“绍兴四年二月,敌复大入,攻仙人关……吴玠遣统制官张彦劫横山砦,王俊伏河池扼归路,又败之。”[[1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1载,“(绍兴七年五月)戊寅,赐川陕宣抚副使吴玠、知兴元府王俊、知洋州杨从仪诏书奖谕,以张浚言玠命俊等部兵修筑梁、洋废堰就绪也……将俊与从仪并加旌赏,以为忠劳之劝,从之”。同书卷125载,“(绍兴九年正月)癸卯,四川宣抚司统制官王俊、张从仪、田晟以修兴元府、洋州堤堰溉田增税,各迁一官,仍赐宣抚使吴玠诏书奖谕”[[19]]。又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绍兴三年二月时,王俊已任统制。其后,他曾于绍兴五年任协忠大夫华州观察使,绍兴七年知兴元府,绍兴九年正月任四川宣抚司统制,八月以协忠大夫华州观察使知洋州,仍兼四川宣抚司中军同统制,绍兴十年任永兴军路经略副使。[[20]]绍兴十四年,王俊以融州观察使行营右护军选锋统制知洋州节制巴蓬洋州屯军马之职卒于洋州任上。[[21]]绍兴十五年正月,赠镇西军承宣使。[[22]]此与陈氏墓志所载王仁杰祖父为“故赠镇西军承宣使王俊”也相一致。从王俊生平仕宦情况来看,他曾长期在陕南一带为官,且卒于洋州任上。王俊姓王,卒后又获赠武臣加官虚衔“镇西军承宣使”,则其墓自可称王承宣使墓。此为县志所载“县西北二十里石羊里”之“王承宣使墓”当为王俊墓之证据者一。

  其二,基于宗法血亲观念,我国古代人亡故后,在正常情况下都有归葬祖茔的习俗。据王公墓志所载,王仁杰于“(淳熙十六年)秋七月二十二日卒。踰远日,葬于祖茔之次”,“(庆元五年)九月初八日”,其弟王仁粹“开故取兄之柩,于孟冬二十一日举而归葬诸新宫”。我们虽然无法得知王仁杰死后何以未直接归葬祖茔,但其弟仁粹后奉亡母吴氏之命,于王仁杰卒葬十年后,又将其改葬入祖茔。而据陈氏墓志所载,陈氏于嘉定己卯(1219年)“避寇于天井山(今甘肃成县县西南十五里处),因子抗虏,遂赴壑而亡”,知其亡于外。但在七年后的宝庆丙戌(1226年)十月,仍由其孙王德广与其儿媳吴氏将其归葬于祖茔之侧,今王仁杰及其妻陈氏墓志即出土于洋县太师坟村一带。此外,祖籍太师坟村、曾于该地发现王仁杰妻陈氏墓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吕亚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