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7-31 11:11
近期,2018圣保罗双年展主策展人加布里埃尔·佩雷斯-巴雷罗提出“缩小双年展规模”的倡议,赢得业界很多的支持声音。这个提议的出现并不是在否认双年展本身,但它却指出了双年展的性质正在因为追逐利益而改变。
据苏黎世艺术大学的研究显示,目前全球双年展达到320个。在上世纪80年代,欧洲地区的双年展数量不到30个,现在增加到136个。1990年代末,亚洲地区约有20个双年展,现在则有82个。除了一部分老牌展览,很多国家也在积极筹办新的双年展:2018年新成立的双年展(包括形式相似的三年展)就有拉脱维亚的里加当代艺术国际双年展、曼谷艺术双年展、FRONT克利夫兰国际三年展等。与此同时,2017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成为了122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分别在雅典与德国的82个场馆举办,参展艺术家超过200位。数量的激增意味着双年展愈加受到重视,但其被重视的原因也日益复杂。“出于市场的驱动以及对区域知名度提升的需求,‘双年展模式’正在快速扩散。但在新设立的双年展中,只有极少数是真的为了推进当代艺术的讨论而筹办。”虽然佩雷斯-巴雷罗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并力主精简2018年圣保罗双年展的规模,但是其口中那些热闹背后的隐忧仍然在继续扩张。
首先,对于很多双年展来说,争取政府赞助是艰难的任务,很多国家的政府赞助并不是无偿的,双年展是他们推动旅游、促进GDP增长的好帮手。这种情况在国内外都很普遍,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往往出现在很多亚洲国家,以及欧美各国的偏僻地区。其次,商业投资早已成为了双年展生存环境中最重要的支柱。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双年展和资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愈加紧密,私人基金会、画廊、拍卖行等机构对于双年展的赞助不断增多。因为,当一部分与相关商业机构有合作关系的艺术家被选入展览,其作品价格必然提升,对赞助人来说,利用双年展造势,来经营相关作品,实在不失为最快速的吸金方式。虽然这种双赢局面看似是市场的自然选择,但当你看到每一届威尼斯双年展举办时,很多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便会紧随其后地出现在巴塞尔艺博会上,这种生意兴隆的“双赢”局面难免会让好评日益减少的双年展的身份显得更加尴尬。而在圣保罗,即便佩雷斯-巴雷罗希望展览更加纯洁,但长长的私人赞助名单,依旧刊登在双年展官网的显著位置。
没有人希望负责“推陈出新”的艺术双年展会被资本左右,但参考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商业赞助双年展获取利益共赢的行为其实自古有之。首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新艺术寻求市场。当时,双年展有专门的业务部负责协助艺术家寻找客户资源并销售展品,作品一旦成交,组织方收取10%的佣金。虽然这个部门在1968年被取消,双年展禁止交易的条文延续下来,但资本的力量始终徘徊在双年展门前。从这个角度看来,值得全球双年展策划团队担心的问题可能远不止作品的同质化,警惕资本的介入,尽量避免双年展成为一种品牌或经济模式,当它沦为可以被写入艺术家简历的吸金招牌,双年展的神圣性即刻便被瓦解。商业似乎是艺术发展的“原罪”,它们与艺术之间的互动不可能是目的纯洁的,但艺术从业者却需要注意合作的尺度。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