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让人思考的玩具 | 郑志刚美学课堂

我关注流行文化,不仅是因为其中的商业价值,还因为它能够反映社会真谛、普世价值及人生深意。总的来说,受人追棒、并且能够成为热话的影视节目,大多都会具有这样的特色。今天所分享的电影《玩具总动员4》(Toy Story 4) 也不例外。
 
《玩具总动员4》电影海报
尽管此电影已是该系列的第四部,依然带来了庞大商机。根据Mojo网的统计,截至7月22日这部动画的全球票房已超过8亿美元,其周边商品在不同商店热卖,同时刺激了主题公园的人流。我认为电影的成功主因在于其「内涵」。
首部《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早在1995年上映,成为全球首部以全电脑动画制作的长片电影,同时为全球动画产业定下全新标准。2010年登场的《玩具总动员3》获得多个国际奖项,譬如奥斯卡最佳动画。与上一集相隔9年后,《玩具总动员4》再次俘虏大家的心,当中最特别的是探讨人生轨迹、自我价值的命题。
 
《玩具总动员1》巴斯光年与胡迪初次见面
自《玩具总动员1》起,着墨最多的主角胡迪经历了好几次「人生变化」。第一部的胡迪忙于与当时的「新玩具」——巴斯光年争宠;第二部的胡迪需要正视虚荣心,因为他无端地被收藏家送入玩具博物馆,享受观众的目光时,一度不愿意回家;第三部的胡迪要接受不被「主人」安迪需要的实况,在众人反对之下,坚持请大家留在主人身边;第四部的胡迪可谓脱骨换胎,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即使自己已经不再是宠儿,仍然守护主人,并协助他人,寻找自我。
 
《玩具总动员2》胡迪拒绝回家
 
《玩具总动员3》胡迪与安迪告别
可见他在意、注重的事也由外向内,从外在因素转化为胡迪怎样评价自我。他透过帮助别人,找到勇气,找回属于自己的价值,我相信这和千禧一代遵循精神层面的追求一样,不再任由外界定义自己。
胡迪的经历令我思考什么是自我价值,一个人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里,要对社会作出贡献,才能更容易、明确地确立自我价值,一如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人只有贡献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工作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自我的微信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